尘缘笔记:作家的心声

尘埃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自由作家总是久久才写一篇文章,编辑时常过一段时间,就会以各种方式催稿,例如电话,或是写信,或是直接说:你跑到哪里去了,也不联络,也不写文章……。

因为自由,不定时,所以没有压力,任凭编辑追着跑;因为其它的工作繁忙,抽不出时间来,所以只能久久的写一篇,反正编辑找不到人,不可能二十四小时盯着,其它事情也是很重要的。久久的时间沉淀了生活的经验,沉淀了生命的体悟,于是到有时间写时,文采便如泉水般来,不必太过思索。作家也发现,每次自己有时间写文章时,都是自己度过了一个难关,克服了某个困难之后的短暂休憩,自然而然就把之前的领悟带入了文章中,即使不说明,用心的读者也感受的到。

这样的日子,终于到了要改变的一天,作家原本繁忙的其它工作,突然间就这样少了许多,不久之后编辑打电话来,告诉作家说最近开了一个新栏目,有个专栏,问可不可以每隔一两个星期固定供稿。

啊……这……。其实编辑不是第一次说了,但作家总以其它事务繁忙推托,可是这次看来是不能推了,万一让编辑知道自己没像前几年那么忙…….。

于是作家成了专栏作家,每隔一两个星期尽量固定供稿。刚好也把这些年曾经想写又没时间写的许多灵感们,尽量的从时光的深处中找回来,放入文章中。

从前曾经有人告诉过作家,写文章的过程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当时的自由作家感觉不到,总觉的自己的文章在有时间写时总能信手拈来,直到开了专栏,才发现那人告诉的是真的。

没有了长时间的沉淀,对专栏作家自身心性品质要求也就高了,没有一定品性的人,是无法固定给读者一篇篇好文章的,专栏作家开始更注意自己写文章的心态,是不是够平稳,能在每一次文章中,将读者导向光明与希望。

没有固定供稿前,看到编辑发来“求文孔急”之类的索文令,通常会不理他,但是专栏作家,就没办法对此视而不见,结果那篇文章中原本随意而用的文字,突然变成的一块块沉甸甸的砖头,作家在砌砖。

文章出去了,虽然砌的好像还可以,但阅过无数文章的编辑,总能嗅出每篇文章后面的心思,于是又发来信函,告诉,希望专栏作家能好好充实版面,但别有太大压力。

啊…….这都看的出来,专栏作家的一思一念在文章中展露无遗,呵呵,这怎么对的起读者呢,一定要好好修,才能把更美好的文字,带到读者面前,乃至心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民间有一个安太岁的习俗,今年牛年,属牛的人与属羊的人都会到庙里安太岁,因为在民间传说中,这两个生肖的人今年犯太岁,运气会比较不顺,属牛人遇到牛年是本命年,所以是正冲,属羊的在天干的排列上正好排在牛的对面,所以是副冲,若遇到羊年时,则是反过来,属羊的是正冲,属牛的是副冲,因此习俗上牛年与羊年都会帮这两个生肖的人在庙里安太岁。在老一辈的心里,安太岁是重要且不可免的。
  • 儿在这里工作已有几个月的时间了,这里明明是一家金银处理工厂,玉儿却总是看到墓园,看见墓园里许多骷髅头在那儿走来走去,看见骷髅对她微笑。
  • 曾经,在得知某个义卖二手物品的活动时,第一次,把自己房内所有还有用却陈年不用的东西都整理出来,做为义卖之用。那次,才知道自己从小到大用过又留下的东西如此之多,于是,将它们打包后,打了个电话过去,义卖活动里的一位男士开车来把它们载走了。
  • 不知道对一般人来说,织布是不是一个遥远的名词,至少对我与我身边的朋友们是。现在我们身上穿的都是现成的成衣,而生长在这个时代,又住在城里,顶多知道缝纫机,但也不是人人会用;人人会拿针线,更不是每个会拿针缝东西的人都能缝出一个作品来。一些人虽然看过奶奶已废弃不用的手动缝纫机,但头脑中已经没有所谓的纺纱与织布的概念了,更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像对夏蝉语冰那样茫然不懂,能理解也有限。
  • 这几年下来,因为在夜校教书之故,披星戴月早已成了习惯,某天下班,车上了高速公路,广播里传来一这首熟悉的卡农,乐声承载的回忆又让我想起了母亲,彰化到台中不过几分钟的车程却足以让我泪眼婆娑,下交流道后车停在路旁的我泣不成声,情绪再度溃堤……
  • 婆婆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母爱,然而,她对儿孙倾尽心力的付出,表现出她伟大的母爱,她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慈母。
  • 大人的思维终究与孩子不同。大人关心名次,而孩子关注参与的过程。整个过程中的体验对孩子来说是新鲜的,他们便感到快乐。拿到什么名次,并不影响孩子的心情。
  • 然而,父亲节的缘起,却是一个令人伤感和深思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断地在提醒我们,行孝要及时,莫要等父母去世后才追悔莫及。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让人伤痛不已。因此,记住这个深刻的教训,才是父亲节最大的意义。
  • 记忆中的母亲是一个聪慧好学、做事有效率的人。而且,她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学什么像什么,往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上一层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