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阅读策略─ ─立体多层次式阅读

以立体多层次观点阅读文本
李顺理
font print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ads-->
阅读是作者与读者透过文字,分享知识、经验与生命感受。而作者常常会将多种意涵同时蕴藏于一篇文本之内,所以一篇具有深度的成熟作品常常具备有多种意涵。当读者阅读时必须以立体多层次的观点来欣赏文本,才能尽得作者的观点。

什么是立体多层次的观点?许多人认为文本只回呈现平面单一的主旨意义,

其实不然。以字词为例,往往同一个字词就具备了不同层次的意义,例如“森”字,森代表“树林”,同时也代表一种气氛“阴森森”;“风风雨雨”代表刮风下雨,也同时代表生活中的纷纷扰扰。文本也是如此,常常代表着多种意义等待着读者去发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湮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去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表面上是苏轼出游穿越竹林遇到下雨的情景,但词是苏轼历经牢狱之灾后所作,所以有更深的人生历练与感受。除了是游记更是人生不同境界的体验,别看人生过程中的纷纷扰扰,何妨安步当车自在快乐的过,平凡的日子比风光的岁月自在轻松,怎么会怕简单过一生呢?也许还会有风雨打乱我的生活,但是我能从这种自在的生活中自得其乐。回首我一生中的纷扰风雨与感受,走向人生的终点时,我心中只有自在欣喜没有不平。

独坐敬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庭山

这首诗表面上是李白独坐欣赏敬庭山的,但他却蕴含着李白的人生期许。繁华富贵终会过去,内心闲适与自在才是我追寻的,在变动的世界中,信仰如山不变不动,才是我永远依靠。

由此可知文本常常蕴含多层意义,所以读者必须以立体多层次的观点来欣赏文本。

那要如何体会到文本不同层次的涵义呢?要知道文本乃是作者人生阅历与心性修养的结晶,所以阅读者对文本的体会就相当重要,要有所体会阅读者必须以赏玩的心态阅读,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阅读者能渐渐熟悉文本的表面意义,更能了解深层意义即蕴含意境,多读多看自然能了解文本的多层意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篇成熟的文章即是一个意义的有机体。在文化脉络下,作者透过有意的安排,让文章中各个部件各司其职又彼此依存,将主旨概念完整的呈现出来。所以阅读者必须以一个有机式的观点来阅读文章,如此才能体会作者的意涵。附录“菊岛巡礼”,即是将“天在宏观上保护着人”、“一方活水,养一方人”的主旨意涵贯穿于文章的各个部件中,使文章形成一个意义的有机体。
  • 良好的阅读能力将为孩子带来无限可能,包括教育机会、学术成就,以及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上获得成功。
  • 人们曾普遍认为,如果学生能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策略,他们的学习将更有效率,也更有效果。从20世纪80年代起,量身定制学习方式开始流行。亨尼(Honey)和蒙福特(Mumford)等理论家创建了调查问卷,来帮助成人学习者确定他们的学习类型的。
  • 有效的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值得学习。以下几个策略可以帮助学生以最佳的方式管理时间。
  •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吃一只活青蛙,那么接下来的一天就不会有更糟糕的事情了。” 这句标志性的名言是“吃青蛙”学习法的起源,这是一种通过确定优先级进而提高效率的方法,有助于人们识别并首先完成最困难的任务,让它们不再挡路。
  • 随着教学和学习方式的不断发展,可以公平地说,今天的方法与过去几代人传播知识的方式几乎完全不同。不断发展的学生特征和数字技术的大规模采用,已经使学习过程越来越注重视觉资源和简短的复习时间。微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它鼓励人们在不到15分钟的时间内学习。
  • 作为父母,你是否经常为如何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而苦恼?这并不奇怪,因为孩子们受到游戏、社交软件和许多其它各种形式的干扰,这些干扰的轮番轰炸,可能使他们无法学习。
  • 孩子会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对学习本能的热爱常常会消失。许多孩子逐渐开始厌恶甚至害怕上学和学习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家长或老师可用来培养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 很多人应该都会同意,人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除了职场之外,人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常学习新的技能,这些技能不但能满足生活中的需求或为生活添增乐趣,也能强化脑力,预防大脑退化。对此,有专家提供了8个能有效学习新技能的诀窍,值得人们参考。
  • 在188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藉由记忆的实验发现了遗忘曲线(Forgetting curve)。该曲线描绘了记忆如何随着时间消逝,而且证明人们会随着时间忘记事情。那么,人们应该如何对抗遗忘曲线以保存记忆,尤其是在念书的时候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