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宵宵:越年少越冷血

宁宵宵

人气 6
标签:

【大纪元8月29日讯】他的五官已经变形,再也不能自然地拼在一起。眉骨骨折、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面部多处软组织损伤。在过去的几周里,这位普通的中年男子接受了第一次手术之后,还将面临长达2年的数十次密集手术。面对自己陌生的脸,46岁的沃尔夫冈始终无法想明白为什么那群少年会突然攻击他?他们简直就是恶魔。

沃尔夫冈在慕尼黑的一家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工作,一天傍晚当他散步回家时,3个素不相识、浑身酒味的摇滚少年围住了他。他们是苏黎世某中学的学生,跟着班级旅游来到德国,这三个人的平均年龄只有16岁。他们猛打了沃尔夫冈一顿之后,若无其事地回到青年旅舍,嘻嘻哈哈地继续看电视。可是当晚没过多久警察就逮捕了他们,警察问他们是否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被打的人死了怎么办?其中一人耸耸肩说“随便。”

心理学家称这种行为是“缺乏共情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没有同情心。近些年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法庭都不乏极端暴力的少年犯罪事件,其残暴和冷血的程度令法官、警察和青少年工作者非常震惊。“过去打架时他们看到对方倒地,一般就会停下动作;但是现在才刚刚开始,不打到对方昏死过去就不会收手。”受理本案的律师贝克施坦说。

青少年恶性犯罪已成为全世界头疼的顽疾。 近十多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不断增加,罪犯年龄低龄化、犯罪游戏化,和随机突发未成年犯罪人“团伙犯罪”暴力成人化,犯罪手段野蛮而残忍。青少年中,女性犯罪率上升……

德国脑研究分析“激情犯罪”

无独有偶让我们看看下面几个案例:

2009年1月小城门兴格拉德巴赫地方法院审判了2个男孩和1个女孩。他们分别为15~16岁,因谋杀罪被判6年半至9年不等的监禁。他们在公共墓地从背后袭击了一位前来扫墓的老人,动机仅仅是“我们想要他的汽车,一路开去西班牙,在那里开始一段新生活”。

2009年5月初新鲁宾市一个19岁的少年被判10年监禁。他想要知道“人是怎样死亡的”、体验“杀人的乐趣”。向一位55岁无辜路人的头部猛击上百次,导致死者面部血肉模糊基本无法辨认。

15岁的弗洛里安爱好摩托车,他需要不断购买配件和花钱维护爱车,并为此负债累累。他盯上了26岁的女邻居。在与同伴谋划了一周多少之后,弗洛里安决定从阳台翻过去破门而入,虽然他们都带着面具,可是女邻居还是认出了他。弗洛里安用𨱍头打死了她,这时邻居的小女儿正在隔壁尖声哭叫。他们将尸体藏到地下室,开始搜罗家中值钱的物品;整个过程中没有丝毫的反思与停顿。受理此案的法官颇为震惊地回忆到“这个小团伙里有一个女孩说,我们有自己的麻烦,不杀掉她怎么办呢?那口吻听起来好像理所当然。现在青少年的世界观完全扭曲了,他们分不清什么重要,什么只是一时烦恼。”

青少年犯罪因突发性、偶然性和犯罪手段的残忍性强,被称为“激情犯罪”。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有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罪、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德国媒体认为,这些被“杀戮激情”操纵的青少年的人格非常不健全。共情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2个月的婴儿听到其他孩子的哭声会跟着哭起来;3个月时就会记得父母的各种表情、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更高级别的共情能力使得人类富有同情心。这种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加强。如果父母在幼儿时期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在愤怒时加以安抚、在快乐时一起微笑,这样的孩子大脑神经细胞更为活跃,在成年后更富有同情心。相反冷漠的青少年往往成长于冷酷的家庭之中,研究显示,2岁左右的孩子即会产生严重的交际障碍和攻击性。

攻击女邻居的少年弗洛里安就有这样的问题。他的母亲来自科索沃地区,父亲对他们母子一直非常严酷。在学校里弗洛里安从不完成作业,对什么都缺乏兴趣,从不主动关心谁。

有人认为,孩子们的暴力倾向是在电脑游戏的虚拟打杀中培养而成的。脑研究者们认为儿童嗜暴的形成其实更早,早在出生的第一年,如果孩子没有形成适当的同情心和共情能力,日后他们更倾向于欺负别人,用暴力解决问题。

即使成年人的大脑也并非一个完工的建筑,而是类似持续修建的工地。幼年时的痛苦经历如遗弃、虐待、侮辱等都会对孩子的大脑结构产生影响。来自亚琛的青少年脑研究专家提姆‧文略特,将这个过程比喻为雪山上的裂缝,“每经历一次裂缝就会扩大一些,直到无法收拾。而且越小的时候收到的伤害,对日后的影响越强烈。”

有观点认为儿童在出生后的头5年中与母亲长期分离,是少年犯罪性格和持续性不良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这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对于这样的孩子,社会应该通过不同途径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有替代依赖,减少他们感情的缺憾。

英美单亲家长的缺席与移民家庭之痛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但是传统家庭的消失,单身父母家庭造成子女“有人养、无人教”的现象日益严重。

2008年BBC“英国之声”评选的社会问题中,青少年犯罪与经济危机并列成为民众最为担心的话题。特别是在首都伦敦,几乎每个星期都会传出青少年犯罪团伙或个人参与的抢劫和凶杀案的消息。就连家住富人区的《哈利‧波特》电影中的配角演员也在家门口被人刺死,成为新闻聚焦点。外国留学生也开始牵涉在罪案之中,除了中国留学生之间经常有人被抢、被打外,两名来自法国的研究生在自己住所里休息时,被破门而入的强盗捆绑、受刑、杀害并焚尸,更是耸人听闻。

公众认为这与移民和流动家庭缺乏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管教有关。许多外国移民特别是偷渡前来的人群,家长自身文化素质就比较低,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具有盲目性,有的只懂得采取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比如亚裔移民往往过分强调“重智轻德”,只顾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子女品德和性格的培养。对于多数移民家庭来说,迫于生计压力延长劳动时间是必然的生存选择。当他们辛苦工作的同时,子女很可能因为长期无人管教而走上邪路。

此外部分家长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让子女辍学在家帮自己干活,甚至“正式”就业,在街头卖报、卖花、当保姆甚至贩毒等。由于过早走上社会,他们的接受能力有限,缺乏足够的分析能力,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易受诱惑实施犯罪。

外来人口的子女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原因,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大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长期赋闲游逛,同龄人经常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定的生活圈子,往往容易结帮拉派孳生共同犯罪或者团伙性犯罪。

另外,大众传媒的威力也不容小觑。据美国著名博客网www.slate.com的调查显示,美国青少年普遍收到热门电视剧的影响,追随其中的潮流。而近些年热播的以高中少年为主角的《绯闻女孩》,再次掀起青少年之间的名牌崇拜和攀比潮流。十几岁的少女身穿Chanel、Jimmy Choo的服装和高跟鞋,谁为这高昂的欲望来买单呢?

美国私立电视台Showtime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单身毒妈》,讲述的是一个单亲母亲通过贩卖大麻来维持生活的故事。她努力让自己的两个孩子远离毒品,但是17岁的大儿子却潜心学习如何在温室里培育大麻;而13岁的小儿子也在同学中间贩卖大麻三明治。电视剧情听起来非常荒谬,它所带来的后果却是无法衡量的。如果青少年都认为大麻一类的软毒品就像是一般植物一样,并没有太大危害,在上百集电视剧里,屡屡从警察手中逃脱、钻尽空子,那么校园就要成为少年毒贩冒险的乐园了。

因此,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来自家庭、社会和心理的综合作用。他们的犯罪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聆听周围社会环境、中成年人的言行或直接体验犯罪活动而获取的,主要的媒介是家庭成员的示范和鼓励。大众传播媒介中言语、文字、图像等符号的示范,以及由于模仿、他人的威逼利诱、酒精、毒品的激发等等因素综合影响造成的。

日本经济不景气摧毁希望

提到青少年犯罪,人们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追究父母与家庭的过错。但是日本青少年中,却大量发生着一些仅仅因为一时的暴发性感情冲动,日语中称为“キレる”,而导致的重大案件。近年来的日本年轻人犯罪倾向来看,类似这种仅仅因为一时的冲动,所诱发的重大犯罪事件接连发生。譬如,最近发生在奈良因对父母的不满放火烧死了几乎全家的案件;还有因为和妹妹一时的口角,将自己的妹妹杀死后碎尸万断;平常颇受邻居们好评的人,仅仅因一时的情欲冲动,将邻居的女孩子拉入自己房间施暴残杀后碎尸万断抛入下水道等等类似的事件,几乎在每天的新闻报导中都会出现。

而令人震惊的是,不少家庭环境优越、在校表现出众的学生,也会犯下这样的罪行。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分析,这与经济持续不景气,对未来缺乏希望有很大的关系。日本长达十几年的经济低迷、长期不景气,导致社会生存压力过大。许多家庭因为不堪压力,而发生全家躲债自杀的惨剧,离婚率和家庭暴力也有所增加等。

今天的日本,有相当一批青少年由于没有固定的工作只能打零工,收入低,社会闲散率增大。再加之近年来日本经济的衰退,家庭收入的减少,青少年从父母方面得到的支援亦日趋减少等等,均成为酿成犯罪温床的重要因素。

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日本中小学中的“校园暴力”非常普遍。日本自1986年起,每年都会通过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对全国小学、初中及高中学校校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08年颁布的调查显示,从2007年度日本各类学校暴力总数来看,小学为5214余起;初中为36803余起;高中为10739余起。而从增长幅度来看,高中为5%,初中为20%,而小学则高达37%,低龄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从暴力行为的主要表现来看,学生相互间施加的暴力行为占54%,毁坏学校设施、教学设备的行为占30%,学生对教师施加的暴力行为占13%,对其他人施加的暴力行为占3%。

日本相关学者认为,当今日本经济面临困境,社会压力增大,导致自制能力更低的青少年学生,往往因一些极其细微的小事萌发暴力念头,出现暴力行为。这是日本校园暴力倾向严重、且暴力行为呈低龄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2004年6月1日,东京大久保小学一个11岁的女生因为与另一个女孩在网上发生口角,竟然在厕所里用裁纸刀割破同学的颈部,导致其失血过多而亡。她最喜欢的电影,是以校园为背景的《大逃杀》,一群被困荒岛的学生只有一个能生还每个人都不择手段显露出人性中最卑劣的一面。

凶恶犯罪的背后离不开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当今日本的青少年杀人犯罪非常突出,原因是出于对生命的轻视。残酷的影视制作人们为了获得关注和利益,不惜将成年人之间的弱肉强食、心机重重,转移到少儿的世界里。数不清的恐怖片以青少年为主角,暴力影片、电脑游戏等轻易杀戮的场面司空见惯。作为“御宅文化”的发源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溺于漫画和游戏,不愿与人交流沉浸在“私世界”之中。

在游戏中当孩子们遇到“死亡”时,只要按出一个键便可以重新再来。但是真正的生命不可能重来,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的生命都应该被珍惜。

另外先进的科技也使得“精神暴力”无孔不入。在日本96%的高中生都有自己的手机,都能通过移动电话上网、发送电子邮件。常见的网络暴力方式,包括把被害人的生殖器照片发送给他的同学,或上传到班群网站上。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高技术暴力远比身体暴力难向警方报案。教师和家长无法控制或知道网络世界里将会发生什么事。因为网络空间的匿名,以及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对孩子造成的精神压力更加可怕。

法国像惩罚成年人一样管束他们

“我还不满18周岁,杀了你,老子我也不用抵命。”充满威胁的语言从未成人口中说出来,折射出法律对未成人年龄规定的不合理性,基本达不到震慑的作用。年龄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护身符,为此法国决心要改革。

在最近13年中,法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犯罪数字增加了一倍半。据《巴黎人报》报导,司法部日前公布的青少年司法保护机构(PJJ)2008年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数字十分惊人,2008年总共有21.8万未成年人因犯罪被逮捕。在各类犯罪总量中占17%,其中总共有3500名未成年人因犯下最严重的罪行(杀人、强暴、暴力等)被关入监狱,这个数字在被起诉的未成年人总数中占1.6%。

多少令人欣慰的是未成年惯犯略微减少,2008年有34%的未成年人,在受到刑事处分之后的12个月里再犯下新的犯罪行为,与2007年相比减少了2%。换句话说,2008年有66%的未成年人在受到刑事处分之后的一年里,未再犯下新的犯罪行为。

总统萨科齐表示,法国必须修改1945年制定的相关法律。从他担任内政部长以来和在总统任内,曾多次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惩罚。每次有青少年作案的恶性犯罪案件发生时,萨科奇都会要求司法机关 “像惩罚成年人一样,惩罚16岁的未成年人。”政府下一步的改革,将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运作改革。

按相关法律规定,如今法国的法官按青少年的“判断能力”来决定其刑事责任年龄。10岁以下的儿童不能被判刑;10岁至13岁可能被判感化教育处分;13岁至16岁可能被判刑。未成年人的刑期应比成年人少一半,未成年人只有在犯下重罪时才可能被羁押。

新任司法部长阿利奥-马里女士已表示,“我们将与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协调,准备对未成年人犯罪管理法规进行改革。”

同样要求改革的还有美国的青少年法院。在美国第一个青少年法院是在芝加哥设立的,1899年5月和7月伊利诺斯州议会分别通过了《安置生活不能自理、被遗弃和违法儿童条例》和《少年法庭法》。当时颁布该法的主导思想,现在仍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主要的地位。那就是:保护青少年是法院的责任。美国的少年法庭诉讼程序由此呈现了非刑事化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现代美国对于青少年犯罪惩罚过轻,使得很多人藐视司法。青少年犯重犯率极高,恶性犯罪屡有发生。不过改革的要求还仅仅停留在州政府,历任联邦政府未曾表态。

谁帮他们度过残酷青春

青春很美好也很残酷。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看上去已经长大,但是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和盲目性。急于摆脱大人、独立行事,但知识不多,社会经验也很少,这样的矛盾令他们备受煎熬。

于是他们格外需要同伴,少年时期的自我认同感,往往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建立起来的。当他们在家庭、学校或社会上遇到难题时,只相信自己、伙伴,听不进家长和老师的话。被身边的不良朋友诱得越来越远、愈陷愈深进而结伙犯罪。美国人类学家A‧W‧林德提出,在这个过程中,少年会形成自己的亚文化群。如果没有正确引导他们,便会渐渐偏离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形成犯罪的隐患。港台流行的黑帮片、《古惑仔》系列,就在传递这一类的亚文化。

在亲情疏离、经济低迷的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情感世界更加脆弱,极易受外界刺激而迅速变化。敏感的青少年往往会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信心,进而作出极端的行为。或是稚嫩的理智控制不住情感激情,导致行为上的盲动。一些少年就是在这种情感的波动下,骤然产生所谓“正义感”、“同情心”、“报恩”等意愿,铤而走险,悲剧发生之后,还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后果究竟是什么。

青少年频频犯罪其实是对整个社会的惩罚。未成年人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个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除了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外,更有对间接经验的观察与模仿。当社会规范和价值相互矛盾、冲突或社会规范与价值相对脆弱时,在个人和社会中都会出现的混乱状态。

所以,要解决青少年犯罪的顽疾仅凭法国式的重罚不够,而是需要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入手,还给孩子他们应该享受的幸福。

──转自《世界博览》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青少年犯罪座谈会30日举行
认识青少年犯罪 保护孩子
预防青少年犯罪 青春专案启动
吴惠林:第三十四章 杰出华人经济学家蒋硕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