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邊緣人”新年不休息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月30日訊】新年到來,千年的傳統習俗又一次讓人們忙活起來。為了過一個團圓溫馨的大年,人們早早就張羅起來,以致于購物場所擁擠熱鬧,火車站人頭攢動……

据人民日報報道,在如今的京城,卻有越來越多的外地農村來工作的人顧不上回家團聚。江蘇阜宁人陳師傅今年已經50多歲,夫妻兩人12年前來到北京賣早點和做夜市餐,現在在新東安集團所屬的繁華地帶王府井東安市場里有一個固定店。快過年了,陳師傅并沒有回家的打算,他說:“節日期間是餐飲旺季,好几年沒顧上回家過年。儿子也來北京和我一起做餐飲,雖然起早貪黑很辛苦,但收入還可以,每月除吃住花銷外還有不少剩余。家里有女儿女婿种田,我在北京已經習慣了,10多年來對這里產生了感情,感到挺好的。”

和陳師傅類似的這部分人大都家在外地農村,長期在京城工作,有從事餐飲業的,有經商做買賣的,也有搞建筑裝修的,還有的做清洁、安保、家政服務等等。在京城服務行業的各個角落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他們的辛勤勞動為京城增加了生机和活力。他們同一般臨時打工的不同,都有固定的工作,已經長期定居北京,有的甚至購了房,買了車。他們离開了自己的故鄉,已經融入了京城生活,但由于戶籍管理的原因,又被京城人稱做“外地人”,社會學里也出現了“邊緣人”的稱謂。

在京城“邊緣人”的群体中,浙江、江蘇人在事業上的成就尤為突出。浙江人敢于走出家門,走南闖北謀生計:溫州人在丰台一帶做服裝買賣,台州人在西城賣五金、在朝陽日壇一帶做箱包生意。如今,10几年前他們常常在京城路邊彈棉花、修鞋、修自行車、做木匠活儿,現在几乎沒有了,許多浙江鄉下人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在京城站住了腳。新年前,記者來到日壇附近的雅寶路市場,這里的生意照常進行。這個市場的生意對象基本以俄羅斯、匈牙利、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的批發商為主。在這里經商的人告訴人民日報記者,他們做生意要以客戶的需求為主,歐洲人不過新年,他們做生意也就不能休息。

人民日報記者走進一處面積不小的皮包經營店,來自浙江台州的小張夫妻兩人是這里的主人。小張小時候在家鄉學了點儿木匠手藝,初中一畢業就跑到黑龍江、陝西、山西打家具。兩個哥哥在北京做箱包,1994年他來京后在路邊擺攤賣皮包,現在經營的店已經有相當的規模,主要從事對東歐一些國家客戶的批發業務。他談到現在的經營狀況說:“這也是為了生計,北京的環境條件不錯,只要肯吃苦就能干好。現在資金還不夠雄厚,多積累一些接著在北京干下去。”小張的兩個哥哥也干得很出色,已經在北京城南一個環境不錯的小區購置了住房。出門看見店門口停著他的嶄新高檔進口轎車,人民日報記者祝愿他的事業能有更大的發展。

在小張隔壁經營電腦、電器部件的黃先生是上海郊區人,他到北京已經快20年了。雖然還沒有北京戶口,從生活習俗到說話口音,已儼然是一個北京人了。多年的新年他都是在北京忙碌的經營中度過的,早几年他已在北京買了車、購了房,把家鄉的老母親也接了過來。黃先生感受最深的是,他小時候沒有條件好好讀書,連初中都沒有念完,現在做商貿有時很費勁。所以,他多花錢把孩子送到教學質量和條件好的學校學習,讓下一代多學點儿文化知識。他說,這兩年經營情況不如以前,但他還要做下去,相信會好轉的。

有關資料表明,我國每年的流動人口在8000万左右,其中多數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京城每年的流動人口有200多万,按保守的1∕10推算,京城的“邊緣人”有20多万。這支龐大的隊伍為生計奔波的同時,對首都的建設与繁榮起到了積极作用,是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量。

每逢佳節倍思親。忙碌一年到頭,誰不想歇息。父老妻小團團圓圓過個年,天倫之樂,是深深的難解的傳統情結。為了謀生和發展,京城里的許許多多“邊緣人”過年不休息。


相關文章

 

相關新聞
觀光草莓園 草莓肥大如巴掌
自駕車游天涯成了今年海南新年新景觀
海南仔的网吧新年
天津新年期間各博物館火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