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21):什麼是孝?孔子的四個不同回答

作者:薛馳
清焦秉貞 《孔子聖蹟圖》,藏於美國聖路易斯美術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3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五》)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六》)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七》)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八》)

【注釋】

孟懿子:魯國三家之一的孟孫氏第9代宗主,孟僖子的兒子,南宮敬叔的哥哥。孟僖子曾隨魯昭公出訪楚國,不能以禮處理外交事務,深以為恥,遂發憤學習周禮。前518年,孟僖子將死,囑咐二子(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師事孔子。後孔子為魯司寇,主「墮三都」,孟懿子抗命,故後人不列其為孔門弟子。

無違:無,漢石經和《論衡》都作「毋」。有說「古人凡背禮者謂之違」,但 「違」字的這一含義在後漢時可能已經不被人所了解了。錢穆認為,僖子賢而好禮,懿子殆不能謹守其父之教。孔子教以無違,蓋欲其善體父命卒成父志。

樊遲:名須,「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少孔子四十六歲(從楊伯峻說)。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懿子以哀十四年卒,而武伯嗣。

父母唯其疾之憂:「其」所指對象諸說不一,有說指父母(如《淮南子‧說林訓》說「憂父之疾者子,治之者醫。」),有說指子女(如馬融說「言孝子不妄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

子游:姓言名偃,常熟人,「孔門十哲」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孔子曾讚「吾門有偃,吾道其南」。少孔子四十五歲。

至於:一般解作「即使」、「就是」, 可是「至於」的這一種用法,在先秦古書中僅此一見;楊伯峻以為可譯作「談到」、「講到」。

養父母:「養」從前人都讀去聲,yàng。

:兒子侍奉父母時的容色。《禮記‧祭義》曰:「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舊讀去聲,sì,食物。

曾:音céng,竟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此處的曾當釋為乃。

【討論】

什麼是因材施教?什麼是智慧?請看孔子對四個人所提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回答。

孟懿子可能是孔子的第一個貴族學生。孟懿子問孝,孔子說「無違」。當樊遲為孔子駕車的時候,孔子主動講了這件事。為什麼呢?孔子恐孟孫不曉無違之意,而懿子與樊遲友善,必將問於樊遲,故夫子告之。樊遲也不明白,孔子解釋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然而,為什麼孔子不直接對懿子就這麼講呢?《論語注疏》說:不即告孟孫者,初時意在簡略,欲使思而得之也。必告樊遲者,恐孟孫以為從父之令是無違,故既與別,後告於樊遲,將使復告孟孫也。

這裡還有一個具體情況。當時,魯國三家是大夫,不但有時用魯公(諸侯)之禮,甚至有時用天子之禮。這種行為當時叫做「僭」,是孔子所痛心的。孟懿子是三家之一的家主,從學於孔子,孔子當有教誨。不過,此事太敏感、複雜,孔子也就委婉教之。不過,朱熹以為,孔子此語,「語意渾然,又若不專為三家發者,所以為聖人之言也。」

孟懿子的嗣子孟武伯,也問孝。孟武伯的「武」字是諡號,「剛強直理曰武」,可見武伯是頗有個性之人。大家知道,「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如果子女常以謹慎持身,父母則無他可憂,只是擔心子女不要罹患疾病(因為得不得疾病不是一個人自我所能控制的)。當然,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善於養身,也是為孝。

以上是貴族父子問孝,孔子之答簡約,意在其自省、深省。下面二則是兩個孔門高足(子游、子夏,都屬孔門「四科十哲」中的「文學」科)問孝,孔子之答,直接、具體。

子游問孝,孔子說「如今所講的孝,只是指能養活父母而言。至於犬馬之類,都能為人所養;如果對父母不敬,用什麼來區別孝順與供養呢?」(後孟子也說「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大意說,供養一個人卻不真心喜歡他,這是像對待豬一樣對待人;喜歡一個人卻對他毫無敬重之心,這是像畜養牲口一樣豢養人。)據《論語‧‧雍也》記載,子游二十多歲就當了「武城宰」(武城為如今的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弦歌而治,孔子稱讚。看來子游是把孔子的教誨發揚光大了。

接著子夏問孝。孔子說:「保持敬愛和悅的容態最難。遇有事情,子弟們代父老效勞,遇有酒食,讓給父老享用,僅僅這樣就算是孝了嗎?」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侍奉父母,既要敬養於內,還應表現於外,不讓父母親有疑。

孔子教學,非常平實,本著人心著手。人心複雜,容易反覆,孔子之教,通情達理,不強迫,不過也不不及,循循善誘,中庸為功。本四章,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註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什麼,都在人心上下功夫,歸於己心之德。為政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載物,坦坦蕩蕩。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本章對比了政刑之治與德禮之治。大意是說:以政令來誘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整飭,百姓有廉恥之心,而且歸服,走上正途。
  • 孔子為學日深。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至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學《易》,窮理盡性,知天命之終始。這個時期,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逃往齊國,孔子也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但齊景公不能用孔子,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魯國。經過這些磨練,孔子對人生、時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說「四十不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