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零售商家樂福搶占中國市場沒商量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2月24日訊】 日前,有消息稱法國零售商家樂福“擅開新店”被有關部門點名批評。事實究竟怎樣?這一現象對中國的零售業預示著什么?對此,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千方百計做大中國市場

采訪是艱難的。家樂福北方區對記者的各种提問均不予以回答;有關部門也不接受記者的采訪。從北京市有關管理部門獲悉,家樂福未經中國政府批准“擅開新店”确是事實。然而,家樂福為什么能在未獲批准的情況下“擅開新店”呢?据有關人士介紹,他們主要采取的是各种“變通”的手法。例如,前不久,家樂福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開辦的新店,原店名應為“創意佳商場”,結果挂牌為“家樂福”。對于這件事,据《21世紀經濟報道》稱,當年,家樂福和一家中資的中創商業公司在中國注冊了合資的“家創商業管理公司”。但按規定,商業管理公司只能做咨詢管理,不能投資。這就是說,家樂福只能做商業管理的輸出,而不能真正注資連鎖企業的經營業務當中去。于是中創商業公司又注冊了一家空殼的商業公司“創益佳商城”,作為中創全資的子公司,創益佳就可以不受國家有關政策的限制而進行商業經營活動,然后創益佳公司把一切業務全部托管給了合資的家創商業管理公司。作為家創公司的大股東,家樂福集團自然而然地介入了北京創益佳公司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的超市連鎖店的經營業務中去,并打出了醒目的“家樂福”招牌。目前,家樂福在北京共開連鎖店4家。据家樂福公司网站稱,該公司在中國擁有27家連鎖店,多數設在中國的北部和東部地區。

家樂福是一家怎樣的國際零售商呢?1963年,家樂福第一家店誕生于法國离巴黎不遠的地方。經過几十年風雨,如今,家樂福已是全球零售業中的老二。到目前為止,它已經在歐洲、亞洲、美洲的2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280家超級市場,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折扣店、便利店等,共擁有8800個連鎖店。同時,它還是法國最大的上市公司,市場資本為490多億美元,雇員達24万,每年服務的顧客量在2億左右。

1995年,家樂福首次進駐中國內地,短短5年間,已在上海、深圳、東莞、珠海、北京、天津、沈陽、武漢、重慶等城市,打響了自己的牌子。今年1月,家樂福大連店又紅紅火火地開張了。

洋連鎖店搶灘中國市場

不僅僅是家樂福,國際零售巨商紛紛看好中國市場。自1992年中國政府開放11個城市允許外商投資開辦零售業以來,目前經國務院正式批准的外資零售企業已有20几家,加上各地自行批准的合資零售企業大約有270家,總數不到內資企業的1 。從銷售額上看,最近兩年外商投資零售企業的消費品零售額只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左右,即使在自行批准合資零售企業最多的上海和深圳,外商投資零售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也不到10%。然而,隨著WTO的臨近,國際零售商對我國商業企業的生存壓力是顯而易見的。

目前,在全世界100家大型零售商中,已有6家登陸中國。這6家國際零售商是:全球公認的世界零售業的“泰坦尼克”沃爾瑪,其市場資本達2070億美元,在全球開辦連鎖店達4000家,在我國開辦的8家連鎖店預計年銷售額可達30至40億元,另外5家為家樂福、普爾斯馬特、華堂、万客隆、麥德龍。這些在我國開設的國際零售連鎖店大都人气旺盛,銷售火爆。經過在中國市場的几年磨練,他們已經深諳中國市場的商業運作規律及模式,并且已經從開辦初期的微利甚至賠本搶占領市場,進入良性發展。美國的一家著名零售商代表在一次連鎖研討會上就曾直言,我們看好中國的市場,我們已經作好了全面進入的准備。

采訪中記者特別了解到,有些國際零售商為了搶灘中國零售市場采用了多种巧妙的手法,其中包括各种各樣的“變通”方式、委托經營及合并等,擴大其市場占有率。這些國際零售企業在市場運作中存在的違規行為,為什么得以存在,并有所發展呢?由于國家審批非常嚴格,到1999年底,中央正式批准進入的中外合資零售商業企業只有21家,但實際上進入中國的外資商業企業近300家。大部分外資進入中國走的是其他渠道:如建立外商獨資的零售企業;地方政府自行批准一些中外合資、合作零售企業;國內一些零售企業委托、聘請或承包給外商進行管理;中外合資,實際上由外方公司進行管理;中外雙方成立合資的商業咨詢公司?或為了便于審批,只叫“咨詢公司”孤然后直接管理國內商業企業以及外資企業提供的專用品牌等多种方式。有關人士認為,与地方利益有關。毫無疑問,國際零售商進駐中國市場,給中國的商界帶來了全新的物業、物態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的市場繁榮。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就放松管理,應當在規范、有序的狀態下開放市場。

面對壓力中國商業界當攜手并進

壓力是巨大的。從國際零售巨頭的种种動態中已預示了這一點。据悉,加入WTO后,我國商業企業只有3年的過渡期。有關人士提出,盡快將我國商業做大做強是零售企業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商業已進入微利時代,薄利多銷成為商業營銷管理的“最高法則”。因此,連鎖經營被認為是擺脫傳統經營方式的有效競爭手段。

日前,北京西單商場、北京超市發、上海華聯超市3家企業在北京簽約,計划3年內在京開辦500家連鎖店。有消息稱,這是我國連鎖“巨頭”首次實現跨區域聯手。國家經貿委貿易市場局長黃海對此感慨道“這一步早該走了。盡管有點晚,但它畢竟來了。”對于我國商業連鎖發展滯后的原因,黃海分析說,主要是我國傳統商業大多以服務本地化為宗旨,帶有明顯的地域色彩。同時由于受行政區划限制,跨區域的商業重組涉及部門、地方利益,以及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等原因,推進速度明顯滯后于國際商業發展趨勢。造成很多在當地充老大的商業企業,拿到國際市場上衡量,絕大多數仍然在“小舢板”行列徘徊不前,并不具備相抗衡的實力。他認為,根据商業發展的規律,單店的銷售增長有著一定的极限,企業要想在市場化程度高的商業領域獲取市場空間,必須通過重組,實施擴張戰略來實現效益的增長,開辦連鎖店就是一條有效的途徑。美國“沃爾瑪”去年新增銷售300億美元,全部來自兼并和新開的店鋪。

中國的商業企業如何才能真正做大做強?商業專家李飛認為,商業重組不應該只是把資產“一加了之”,而應該是摒棄門戶之見,地域之規,整合各方优勢,在全國范圍內全力開拓新的市場。對此,政府部門也應給予鼓勵和支持,企業自身也應順應市場規律和時代潮流,改變什么都要自己做的觀念,揚長克短,共擔風險,共謀發展。 (中國企業報)


    相關文章
    

  • 日本小松集團總裁說 建地區總部上海最理想 (2/20/2001)    
  • 加厂商認為中國市場仍難打開 (2/12/2001)    
  • 瑞士手表大舉進攻中國市場 (1/31/2001)    
  • 預測上海2010年取代香港地位 (1/28/2001)    
  • 德制的磁浮列車,打進中國市場 (1/24/2001)    
  • 微軟,苦戰中國(2) (1/15/2001)    
  • BBC憑什么進入中國? (1/13/2001)    
  • 中國第一台“精顯”彩電亮相中國市場 (1/4/2001)    
  • 中國假貨「闖」天下 (12/25/2000)    
  • 上海黃金交易所明年初運作 (12/8/2000)    
  • 廣東偵破地下藥厂 (12/3/2000)    
  • 中國市場經濟衝擊在校儿童 下一代心靈成長令人擔憂 (12/2/2000)    
  • 《金融時報》:中國假冒產品可以亂真 (12/2/2000)    
  • 經濟學者:中國市場十大領域需求待開放 (12/1/2000)    
  • 中國网絡到底前景如何 (11/27/2000)    
  • 中國百姓家庭轎車夢何時圓? (11/27/2000)    
  • 美國第四家航空公司——世界上最大的郵包速遞公司UPS跨入中國領空 (11/23/2000)    
  • 中文域名注冊繁榮的背后:美中各自為營 雙系統注冊商家無奈 (11/17/2000)    
  • 中國市場假貨充斥,珠江三角洲可見一斑:聯合打假一日收繳一千多万 (11/11/2000)    
  • 中國保險業狼來了:12家保險公司隨時殺入中國 (11/11/2000)
  • 相關新聞
    中國第一台“精顯”彩電亮相中國市場
    BBC憑什么進入中國?
    微軟,苦戰中國(2)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