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零售商家乐福抢占中国市场没商量

人气 3
标签:

【大纪元2月24日讯】 日前,有消息称法国零售商家乐福“擅开新店”被有关部门点名批评。事实究竟怎样?这一现象对中国的零售业预示着什么?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千方百计做大中国市场

采访是艰难的。家乐福北方区对记者的各种提问均不予以回答;有关部门也不接受记者的采访。从北京市有关管理部门获悉,家乐福未经中国政府批准“擅开新店”确是事实。然而,家乐福为什么能在未获批准的情况下“擅开新店”呢?据有关人士介绍,他们主要采取的是各种“变通”的手法。例如,前不久,家乐福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办的新店,原店名应为“创意佳商场”,结果挂牌为“家乐福”。对于这件事,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当年,家乐福和一家中资的中创商业公司在中国注册了合资的“家创商业管理公司”。但按规定,商业管理公司只能做咨询管理,不能投资。这就是说,家乐福只能做商业管理的输出,而不能真正注资连锁企业的经营业务当中去。于是中创商业公司又注册了一家空壳的商业公司“创益佳商城”,作为中创全资的子公司,创益佳就可以不受国家有关政策的限制而进行商业经营活动,然后创益佳公司把一切业务全部托管给了合资的家创商业管理公司。作为家创公司的大股东,家乐福集团自然而然地介入了北京创益佳公司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的超市连锁店的经营业务中去,并打出了醒目的“家乐福”招牌。目前,家乐福在北京共开连锁店4家。据家乐福公司网站称,该公司在中国拥有27家连锁店,多数设在中国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家乐福是一家怎样的国际零售商呢?1963年,家乐福第一家店诞生于法国离巴黎不远的地方。经过几十年风雨,如今,家乐福已是全球零售业中的老二。到目前为止,它已经在欧洲、亚洲、美洲的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80家超级市场,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折扣店、便利店等,共拥有8800个连锁店。同时,它还是法国最大的上市公司,市场资本为490多亿美元,雇员达24万,每年服务的顾客量在2亿左右。

1995年,家乐福首次进驻中国内地,短短5年间,已在上海、深圳、东莞、珠海、北京、天津、沈阳、武汉、重庆等城市,打响了自己的牌子。今年1月,家乐福大连店又红红火火地开张了。

洋连锁店抢滩中国市场

不仅仅是家乐福,国际零售巨商纷纷看好中国市场。自1992年中国政府开放11个城市允许外商投资开办零售业以来,目前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外资零售企业已有20几家,加上各地自行批准的合资零售企业大约有270家,总数不到内资企业的1 。从销售额上看,最近两年外商投资零售企业的消费品零售额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左右,即使在自行批准合资零售企业最多的上海和深圳,外商投资零售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也不到10%。然而,随着WTO的临近,国际零售商对我国商业企业的生存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目前,在全世界100家大型零售商中,已有6家登陆中国。这6家国际零售商是:全球公认的世界零售业的“泰坦尼克”沃尔玛,其市场资本达2070亿美元,在全球开办连锁店达4000家,在我国开办的8家连锁店预计年销售额可达30至40亿元,另外5家为家乐福、普尔斯马特、华堂、万客隆、麦德龙。这些在我国开设的国际零售连锁店大都人气旺盛,销售火爆。经过在中国市场的几年磨练,他们已经深谙中国市场的商业运作规律及模式,并且已经从开办初期的微利甚至赔本抢占领市场,进入良性发展。美国的一家著名零售商代表在一次连锁研讨会上就曾直言,我们看好中国的市场,我们已经作好了全面进入的准备。

采访中记者特别了解到,有些国际零售商为了抢滩中国零售市场采用了多种巧妙的手法,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变通”方式、委托经营及合并等,扩大其市场占有率。这些国际零售企业在市场运作中存在的违规行为,为什么得以存在,并有所发展呢?由于国家审批非常严格,到1999年底,中央正式批准进入的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只有21家,但实际上进入中国的外资商业企业近300家。大部分外资进入中国走的是其他渠道:如建立外商独资的零售企业;地方政府自行批准一些中外合资、合作零售企业;国内一些零售企业委托、聘请或承包给外商进行管理;中外合资,实际上由外方公司进行管理;中外双方成立合资的商业咨询公司?或为了便于审批,只叫“咨询公司”孤然后直接管理国内商业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提供的专用品牌等多种方式。有关人士认为,与地方利益有关。毫无疑问,国际零售商进驻中国市场,给中国的商界带来了全新的物业、物态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市场繁荣。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放松管理,应当在规范、有序的状态下开放市场。

面对压力中国商业界当携手并进

压力是巨大的。从国际零售巨头的种种动态中已预示了这一点。据悉,加入WTO后,我国商业企业只有3年的过渡期。有关人士提出,尽快将我国商业做大做强是零售企业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商业已进入微利时代,薄利多销成为商业营销管理的“最高法则”。因此,连锁经营被认为是摆脱传统经营方式的有效竞争手段。

日前,北京西单商场、北京超市发、上海华联超市3家企业在北京签约,计划3年内在京开办500家连锁店。有消息称,这是我国连锁“巨头”首次实现跨区域联手。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长黄海对此感慨道“这一步早该走了。尽管有点晚,但它毕竟来了。”对于我国商业连锁发展滞后的原因,黄海分析说,主要是我国传统商业大多以服务本地化为宗旨,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同时由于受行政区划限制,跨区域的商业重组涉及部门、地方利益,以及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等原因,推进速度明显滞后于国际商业发展趋势。造成很多在当地充老大的商业企业,拿到国际市场上衡量,绝大多数仍然在“小舢板”行列徘徊不前,并不具备相抗衡的实力。他认为,根据商业发展的规律,单店的销售增长有着一定的极限,企业要想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商业领域获取市场空间,必须通过重组,实施扩张战略来实现效益的增长,开办连锁店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美国“沃尔玛”去年新增销售300亿美元,全部来自兼并和新开的店铺。

中国的商业企业如何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商业专家李飞认为,商业重组不应该只是把资产“一加了之”,而应该是摒弃门户之见,地域之规,整合各方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全力开拓新的市场。对此,政府部门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企业自身也应顺应市场规律和时代潮流,改变什么都要自己做的观念,扬长克短,共担风险,共谋发展。 (中国企业报)


    相关文章
    

  • 日本小松集团总裁说 建地区总部上海最理想 (2/20/2001)    
  • 加厂商认为中国市场仍难打开 (2/12/2001)    
  • 瑞士手表大举进攻中国市场 (1/31/2001)    
  • 预测上海2010年取代香港地位 (1/28/2001)    
  • 德制的磁浮列车,打进中国市场 (1/24/2001)    
  • 微软,苦战中国(2) (1/15/2001)    
  • BBC凭什么进入中国? (1/13/2001)    
  • 中国第一台“精显”彩电亮相中国市场 (1/4/2001)    
  • 中国假货“闯”天下 (12/25/2000)    
  • 上海黄金交易所明年初运作 (12/8/2000)    
  • 广东侦破地下药厂 (12/3/2000)    
  • 中国市场经济冲击在校儿童 下一代心灵成长令人担忧 (12/2/2000)    
  • 《金融时报》:中国假冒产品可以乱真 (12/2/2000)    
  • 经济学者:中国市场十大领域需求待开放 (12/1/2000)    
  • 中国网络到底前景如何 (11/27/2000)    
  • 中国百姓家庭轿车梦何时圆? (11/27/2000)    
  • 美国第四家航空公司——世界上最大的邮包速递公司UPS跨入中国领空 (11/23/2000)    
  • 中文域名注册繁荣的背后:美中各自为营 双系统注册商家无奈 (11/17/2000)    
  • 中国市场假货充斥,珠江三角洲可见一斑:联合打假一日收缴一千多万 (11/11/2000)    
  • 中国保险业狼来了:12家保险公司随时杀入中国 (11/11/2000)
  • 相关新闻
    中国第一台“精显”彩电亮相中国市场
    BBC凭什么进入中国?
    微软,苦战中国(2)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