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 從聯儲神話到納指泡沫

薛兆豐

人氣 42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19日訊】 美國股票大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都回復到1998年的水平,看來不可能馬上收復失地。人人都指望聯邦儲備銀行降低利率,以挽救否則就要步入衰退的美國經濟。

大家的印象是,美國經濟的好壞,股票價格的高低,都取決於以格林斯潘的看法和對利率的調節。他如果覺得經濟過熱,就調高利率;如果過冷,就調低利率。非常奇怪的是,格林斯潘本人似乎從來沒有澄清過公衆的這種錯誤印象,他從來沒有告訴大家:“我沒那麽大權!”

聯儲局負責控制貨幣總量

聯邦儲備銀行是美國的發鈔銀行,其首要任務是控制美國的貨幣總量。具體做法是,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政府債券,發放或收回“現鈔”,從而間接控制美國的貨幣總量。

“現鈔”也叫基礎貨幣,它僅僅是全部貨幣總量的一個小部分。但只要控制“現鈔”的多寡,就能間接而粗略地控制貨幣總量。

那麽其他的貨幣是什麽呢?是商業銀行依靠少量現鈔“創造”的貨幣。創造貨幣的過程是這樣的:商業銀行把現鈔借給A君,A把現鈔付給B君,B君把現鈔存進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又把存進來的現鈔借給C君,C君把現鈔付給D君,而D君再把現鈔存進商業銀行。這樣,只憑一張現鈔,商業銀行一下子就多“創造”了兩個活期存款帳戶,一個是B君的,一個是D君的。活期存款能夠隨時支付現金,所以活期存款就是貨幣!更一般地說,所有能發揮支付功能的帳戶(如信用卡)都是貨幣!簡而言之,商業銀行通過反復借貸的過程,“創造”了大量的貨幣。

今天,信用卡等支付系統越來越發達,商業金融機構“創造貨幣”的辦法越來越多,這使得“現鈔”和“貨幣總量”之間的比例關係越來越乖張,所以,聯邦儲備銀行通過“現鈔”來間接控制“貨幣總量”的任務,就變得越來越棘手了。

但不管怎樣,我們要明確的是,聯邦儲備銀行在公開市場買賣政府債券,控制“現鈔”的數量,從而間接控制美國的貨幣總量,使之保持穩定,這就聯邦儲備銀行的首要任務。

控制貨幣總量的經濟理由

對一個國家來說,貨幣總量的多寡是無關緊要的!那僅僅是一個尺度。即使美國每個人手頭的美元數量都增長10倍,美國經濟也既不會改善,也不會惡化,只是一切商品的標價都要加個零罷了。(對於個人來說,貨幣的持有量是重要的,但那其實是貨幣的“持有比例”。人人都希望增大自己佔有的貨幣比例。)

雖然貨幣總量的“多寡”無關緊要,但如果貨幣總量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就會嚴重擾亂經濟秩序。在真實的世界裏,每個企業、農場、商店和個人各自掌握的資訊都是孤立的。當他們手頭的錢忽然多起來時,他們無從立即作出準確的判斷——到底是自己的本事增大了,還是社會總的貨幣量普遍增大了。

這種資訊的不確定性,是現實生活中非常重要特徵。聯邦儲備銀行控制貨幣總量,目的就是儘量排除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干擾,讓人們更準確地判斷,是不是自己的本事增大了,是不是應該擴張業務,或是不是應該進一步省吃儉用等。

就這一點而言,聯邦儲備銀行的確對經濟大局舉足輕重。它的任務就是儘量維持一個穩定的尺度,以便我們正確地理解事實,作出恰當的反應。但是,這個尺度本身並不是財富。如果美國有一半的州忽然陷到汪洋裏去了,那麽無論怎麽調整貨幣總量,也不能把損失的財富挽救回來。

聯儲局提供流動現金

聯邦儲備銀行的另一項任務,是爲商業銀行提供緊急流動現金。剛才解釋過,商業銀行通過反復向外貸款“創造”了貨幣。一般情況下,現金的提取量是穩定的,所以這樣“創造”貨幣沒有問題。但是,一旦出現不測,某些銀行發生“擠兌”現象,那麽銀行系統就會雪崩式地陷入債務危機。

要指出的是,發生擠兌的銀行未必是不健全的,健全的銀行也會發生擠兌。銀行需要流動現金,這是很正常的。聯邦儲備銀行提供這種幫助,向有需要的銀行提供流動現金,並收取一定的利息,這就是格林斯潘老是在調的那個利率。不過,商業銀行之間也可以互相借用流動現金,它們之間收取的利息,叫商業銀行間短期借款利息,這種利息的高低,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

實際上,商業銀行每當需要流動現金時,一般都是向同行商業銀行借,而不向格林斯潘借。這是因爲,儘管商業銀行之間的借款利率略高,但手續簡便;而向老大哥格林斯潘借錢,雖然利率略低,但手續比較煩瑣。目前商業銀行向聯邦儲備銀行的借款,僅僅占了它們本身現鈔儲備的“千分之零點五”!可見,雖然聯邦儲備銀行答應充當商業銀行的最後靠山(last resort),爲它們提供緊急流動現金,但其實際數目一向很小,這些錢對經濟的影響根本微不足道。

鮮有人指出的真相是:格林斯潘在這一點上是被動的,而遠不是主動的。他的任務是盯著“商業銀行之間的貸款利率”的變動,相應調整“聯邦儲備銀行貸款利率”的高低,使後者保持略低於前者的水平。也就是說,如果商業銀行之間籌措流動現金的“市場利率”降低了,那麽聯邦儲備銀行就要“跟著”調低自己的貸款利率,否則就要“跟著”調高自己的貸款利率。

爲什麽呢?因爲如果聯邦儲備銀行的貸款利率太低,人們就會把聯邦儲備銀行當成提款機,向它廉價地借來資金,再以市場的高利率借出去套利;反過來,如果聯邦儲備銀行的貸款利率太高,那麽商業銀行就不敢向它借用緊急流動現金,它就不能發揮“最後靠山”的作用。所以,格林斯潘宣佈調整“聯邦儲備銀行貸款”的利率,只是跟在市場屁股後面亦步亦趨,只是彙報市場的變化情況,而不是相反,不是影響市場,不是指導市場的走向。

讀者說:你肯定搞錯了!全世界都在報道,是格林斯潘先調整了聯邦儲備銀行的貸款利率,商業銀行才跟著調整它們之間、以及它們和顧客之間的貸款利率的,你怎麽能倒過來說呢?

答案是:商業銀行之間的資訊傳遞沒有一個標準,而聯邦儲備銀行充當了一個不偏不倚的彙報者,它對市場利率的變化作出綜合評估,然後調整自己的利率,使它保持略低於市場利率的水平(但借款的審查過程要嚴格一些),而其他商業銀行則以聯邦儲備銀行的調整爲標準,自行調整自己的各種貸款利率。時間上的先後,並不表示邏輯上的因果。聯邦儲備銀行只是市場行情的忠實的彙報者,而不是設定者或引領者。

實際上,有經驗的人完全可以根據有關的資料,相當準確地預測聯邦儲備銀行調整利率的方向和幅度,而且即使相差一點,它對美國貨幣總量的影響也極其微弱——因爲聯邦儲備銀行控制貨幣總量的手段,是買賣政府債券,而不是調整對商業銀行的緊急現金貸款的利率。聯儲局的這兩項功能,是完全不搭界的。

美股大跌的原因

回頭看美國股市大跌。從1998年開始,聯邦儲備銀行通過買賣政府債券的方式,急劇擴張了美國的貨幣量,當時的一個考慮,是防範“電腦千年蟲”問題。美國貨幣量增加,才是最近兩年股價暴漲、尤其是科網股票泡沫大增的原因(科網神話恰好提供了一個泡抹生成的題材)。
結果,千年蟲危機並沒有發生,但急劇膨脹的貨幣量,已經使美國走近了通貨膨脹的邊緣。聯邦儲備銀行正確地意識到這一點,開始收縮貨幣量。美股於是大跌,而科網股首當其衝。現在股市回復到1998年的水平,那似乎就是應有的水平了。

我們還清楚地記得,科網股的領袖們意氣風發、甚至語無倫次、胡亂擴張業務的場面。這不能怪他們。因爲當人們手頭的錢忽然多起來時,他們沒有辦法立即準確判斷,到底是全社會的“貨幣總量”多起來了,還是自己的“貨幣比例”增大了。結果,他們採取了錯誤的行動。慘痛的教訓是:只要貨幣總量的波動是意想不到的,那麽它就會嚴重地誤導人們的決策,給社會帶來巨大的浪費。

szsteven@public.szptt.net.cn

──轉自《制度主義時代》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BBC: 中美軍机相撞 美股市草木皆兵 (4/3/2001)    
  • 科技股大幅上漲 圣誕老人終于光臨華爾街 (12/23/2000)    
  • 華人首次在AMEX舉行模擬交易 (12/8/2000)    
  • 華人首次在AMEX舉行模擬交易 (12/6/2000)
  • 相關新聞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名家專欄】你的口罩為什麼是中國製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