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北慈說須防中共取得奧運主辦權後進犯台灣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7月10日訊】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季北慈指出,由北京主辦2008年奧運也許會收到最積極的政治和外交政策結果,但是中共的鄰國應當強烈鼓勵北京讓台灣舉辦若干競賽項目,以防中共在取得主辦權後不久就先發制人攻擊台灣。

中央社報道﹐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季北慈在最近一期南韓「新聞週刊」撰文說,國際奧會委員考慮政治和外交政策影響而投票支持北京主辦奧運的這種動機必須切合實際,就是不要期望太高。

他表示,如果北京贏得奧運主辦權,中共國家安全部門的主要關切之一將是加強其確保奧運安全無虞的能力。然而,在2008年奧運之前,北京政權的安全部門更可能傾向於以「安全」和奧運順利進行的名義濫權。

季北慈說,主辦過奧運的日本和南韓政府或許可以考慮與北京諮商有關奧運安全的問題,協助確保奧運安全同時介紹容忍守法公民合法權利的維持秩序觀念。但是「我們不應當很快假定單只舉辦奧運就會導致北京的安全部門更加包容」。

第 2個考慮是外交政策方面。許多觀察家,尤其是美國的觀察家暗示,如果北京取得奧運主辦權,中共在 2008年以前比較不會傾向於追求對峙的外交政策。

他指出,根據此一邏輯,北京會害怕招致國際責罵、乃至抵制奧運的行動。此一看法尤其適用於台海兩岸關係:中共在主辦奧運之前的幾年會有所節制,而不訴諸武力解決與台灣之間的歧見。

季北慈認為,此一分析大致正確,但是在此同時不應忽視的是,中共將兩岸關係視為內部事務,不受國際審查。

他又說:「我們也應當提防中國在獲得國際奧會首肯不久之後就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希望到2008年時世界的短暫記憶將會忘記幾年前令人無法接受的挑釁。該地區的中國鄰邦應當強烈鼓勵北京設法讓台灣參與規劃奧運,甚至在台灣主辦一些競賽項目。」

最後,許多觀察家提到1988年漢城奧運對南韓政治改變造成的重大衝擊,並且暗示中國大陸也會有類似的結果。

但是季北慈表示,這一點需要更仔細的研究。1988 年南韓的經濟、政治和社會自由都遠超過今天的中國大陸,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逐漸具有影響力的都市精英比例也遠超過今天的中國大陸。

目前中國大陸甚至沒有一個真正的反對運動,甚至沒有一個類似金大中的人物在中國共產黨壟斷政治活動的政治舞台上出現。

他說,未來幾年中國大陸或許會更加民主化,並且在2008年奧運之後完全民主化。「但這似乎是極不可能的事,我們應當抑抵我們的期望。在中國舉辦奧運無疑會對中國及其社會開放造成積極和多元化的影響,但是中國共產黨會奮力掙扎以求保住地位,也必定會以奧運作為合法化以及繼續獨掌政治權力的一個因素。」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加拿大深信不需批評中國人權多倫多也能獲胜 (7/10/2001)    
  • 澳洲人士呼籲國際奧會拒絕北京申辦奧運 (7/10/2001)    
  • 申奧揭曉夜 中南海大戒嚴 (7/10/2001)    
  • 北京申奧 國際兩股力量拔河 (7/10/2001)    
  • 蘭托斯促眾院表決反對北京主辦奧運議案 (7/10/2001)    
  • 受屈的國旗 (7/10/2001)    
  • 台灣應以平常心看待北京申奧的激情 (7/10/2001)    
  • 明報; 無國界記者反對北京申奧 (7/10/2001)    
  • 明報: 辦奧運 民族主義亢奮 (7/10/2001)    
  • 唐柏橋: 理智被狂熱所取代: 中國申奧喧嘩的背後 (7/10/2001)    
  • 洛杉磯時報社論:中國的頑固濫權 (7/10/2001)    
  • 魏京生:不要獎勵北京的暴君 (7/10/2001)    
  • 梁京:福兮?禍兮?——評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 (7/10/2001)    
  • 抗議吳經國把票投給北京當局辦奧運 (7/10/2001)    
  • 薩馬蘭奇不參加申奧城市投票 (7/10/2001)    
  • 今日美國﹕北京辦奧運 勢必更加嚴酷地鎮壓法輪功 (7/10/2001)    
  • 國際奧委會舉行首次新聞發布會 (7/10/2001)    
  • 名將索普赴新加坡備戰世界游泳錦標賽 (7/10/2001)    
  • 多倫多太陽報﹕中國是這個地球上最無歡樂可言的地方 (7/9/2001)    
  • 反對北京申奧聲浪 日益升高 (7/9/2001)
  • 相關新聞
    反對北京申奧聲浪 日益升高
    多倫多太陽報﹕中國是這個地球上最無歡樂可言的地方
    名將索普赴新加坡備戰世界游泳錦標賽
    國際奧委會舉行首次新聞發布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