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謝田:美國量化寬鬆中國緣何吃緊

謝田(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Aiken)

人氣 1

【大紀元2010年11月20日訊】首爾G20峰會閉幕,而匯率問題無解,準備留待明年法國峰會去解決。這應該不出人們的預料,從副部長級會談的激烈交鋒,就可以看出會議仍然會浮於表面,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韓國總統李明博據說為了會議夜不能寐,這也是峰會首次在G8國家之外召開,會議不能產生實質的效果,的確非常可惜。

《首爾宣言》要求各國不要故意將貨幣貶值,主張由市場決定匯率,並提高匯率的彈性。在經常項目收支(貿易平衡)的問題上,各國針鋒相對,分歧難除。宣言以間接的方式向中國等貿易順差過度的國家提議改善匯率制度,這簡直就是水中撈月和與虎謀皮。


G20峰會前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使其成為批評的對象,也使中國感到吃緊。圖為峰會的工作晚餐。(Getty Images)

量化寬鬆引發的疑慮

峰會之上和之前,美國的量化寬鬆引起了許多國家的疑慮,但只有中國反應強烈。按理說,量化寬鬆的後果--通脹,是美國政府最擔心的事。但從目前看來,美國尚無通脹的跡象。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皇帝不急太監急,急成這樣,看來是戳到痛處了。但這是中國百姓的痛,還是上層集團的痛?值得人們探討。

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是央行在通常的貨幣控制方法如利率調節失效,銀行利率、貼現率或銀行同業拆息率接近零的情況下,採用的增加貨幣供應的辦法。雖然它被稱作電子的「印鈔票」,其做法並不是真正的開動印鈔機,而是在央行自己的帳上記一筆「無中生有」的錢,然後用這筆錢來從商業銀行購買公債、債券和商業債券,使商業銀行能騰出錢來、刺激經濟。量化寬鬆不一定總是有效,日本央行十年前試圖用量化寬鬆來克服日本國內的通貨緊縮,就沒能成功。

量化寬鬆如果有害,首當其衝受害的,應該是美國民眾。量化寬鬆如帶來通脹,市場會立即反應,美國民眾的生活必然受到影響。但到今天為止,美國還沒有明顯的通脹。通脹雖然一直蠢蠢欲動,但相反的,通貨緊縮的壓力也一直沒有消失。

反映最劇烈的是中國

對美國量化寬鬆反映最劇烈的,反倒是太平洋對岸的中國。針對美國啟動的第二輪量化寬鬆,中國央行、銀監會、外匯局等部門連夜開會商討對策,外匯管理局也立即出台阻止熱錢的措施。中國言辭激烈地譴責美國政府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時也拒絕了要求各國將經常帳戶的結餘控制在本國GDP4%之內的建議。

寬鬆政策不構成危害,一個可能,或許是因為美元就是應該貶值了呢。美國已經享受了幾十年的堅挺美元,但如今美國民眾寅吃卯糧,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金融、製造業和房地產的泡沫又相繼破滅,美國吃點苦頭,經濟低迷一段時間,正好可以使保守主義的生命哲學抬頭,人們也可以在危機中反思人生。美國做為世界警察,在抗擊邪惡的共產主義專制、弘揚正義方面,做得差強人意,應該是經濟和福祉下滑的另外原因。

還有另外一個可能,就是其他國家在有意無意的幫美國消化過剩的美元。是誰在這樣「幫助」美國呢?歐洲和日本自顧不暇,其他國家各自吃緊,也無意增加美元資產。有趣和滑稽的是,在拚命的、持續增加美元持有的國家,世界上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那個把美國恨到牙癢癢的共產中國。

中國經濟的畸形發展,產業結構失衡,以及外匯儲備的弊端,中國學者雖然也認知其不合理性,知道它的「罪惡」,但認為中國不得不維護「罪惡」。這種在維護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時,罔顧社會的普遍利益的做法,實在令人遺憾。後共產黨時期,這些知識分子當追悔莫及。

美聯儲內的反對聲音

美聯儲的策略被許多國人認為是美國的「陰謀」。量化寬鬆不是陰謀,是公開的決策,而且被廣泛預期。其實,就在美聯儲內部,也有反對的意見。托瑪斯‧杭尼格(Thomas Hoenig)是堪薩斯聯邦儲備銀行的行長。長期以來,杭尼格一直是美聯儲內強烈的反對聲音,今年他是公開市場委員會具有投票權的成員,他當然也沒有放過這個可以發聲的機會。

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是真正控制利率和貨幣供給的機構。對聯儲會的利率政策,杭尼格已經六次投下反對票,不同意維持低利率,認為它會導致另一個資產泡沫。諾貝爾經濟學家克魯格曼說,正是因為杭尼格等區域行長的強烈反對,才使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等人不敢實施更加積極的刺激措施。

杭尼格是從愛荷華州一個玉米小麥農場上長大的孩子,一直保留了量入為出的秉性。杭尼格代表的方向,正是美國社會需要回歸的、傳統的、保守的社會規範。可惜的是,他在中央銀行中的決策者中還是少數派。

同心同德的世界有多遠

相對於美國的量化寬鬆,中國採取的是「極度寬鬆」。中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承認,中國央行存在貨幣超發的問題,「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採用了『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中國經濟的規模只有美國的1/3,卻超發貨幣四十多萬億,實際上是沒什麼權力指責美國的。

如奧巴馬所言,美國對全球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美國持續位居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市場,是其他所有國家、尤其是中國成長的最大動力來源。對美國的世界金融地位慼慼然的中國學者,指美元貨幣在全球使用,發行權卻掌握在美國手中。所以,美國是在憑藉國際貨幣體系「中心國」的地位,建起了金融霸權。但人們應該意識到的是,將自己的貨幣全球流通,美國也承擔巨大的風險。在美元做為世界貨幣的戰後五十年,這個體制維持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如果不是美元,沒有任何其他國家的貨幣包括歐元,可以承擔起這個責任。而今天的世界,也不可能回到金本位的體制上去。

中共官員指責美國引發經濟危機波及世界,現在又讓世界為其損失買單。其實,是中國自己要買單。買單的方法,是把出口企業創造的財富搶了去,不用來買美國優良的資產和產品,而是用來買美國的債券。給美國買單的過程,也是中共特權階層中飽私囊、損公肥私的過程。

如果說2009年的匹茲堡峰會上,G20接替G8閃亮登場,各國還同心協力、面對出籠不久的金融危機,還有點「共度時艱」的意願的話,首爾峰會讓人們看到,由於專制的作梗,世界離「同心同德」的境界,其實是更遠了。◇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199期【商管智慧】欄目(2010/10/28刊)

本文連結: http://mag.epochtimes.com/b5/201/8750.htm

新紀元PDF版訂閱(US$10一年52期)

相關新聞
【新紀元】謝田:學位門觸動人們心中哪根弦
【新紀元】謝田:中國經濟的數據需要保密嗎
【新紀元】謝田:新黃海海戰的經濟民意背景
【新紀元】謝田:年輕美麗的空姐與社會進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