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雲:擺脫暴力思維 享受感恩喜悅

石雲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1月26日訊】感恩節在英語中是Thanksgiving Day,直譯就是「對於贈予的感謝的日子」,翻譯成感恩節或感恩日是有某種在意義上的提升。對於一個理智健全的人來說,對於別人的援手,當然應該說聲謝謝;對於雪中送炭和救命之恩,更得從內心中表示感激;這是人之常禮和常理。

當年美國的感恩節也是這樣開始的。在西元1620 年,英國的一群清教徒 (Pilgrims) ,為了逃避羅馬教會的迫害,乘著五月花號船 (The Mayflower) 來到現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尋找宗教自由的新大陸。從十一月份到第二年春天,他們一百○二人因為飢餓和嚴冬只剩下了原來的一半;在危難之時靠著美洲印地安人的幫助,特別是教他們學會種植玉米、狩獵和捕魚,這些清教徒存活了下來,而且在秋天獲得大豐收。清教徒們為了感謝印地安人的救命之恩、感謝上帝的賜予,開始了感恩節的習俗。

人與人之間其實要感謝的事情很多,妻子幫家裏做的飯菜,丈夫為家裏做的院子,老人幫看小孩;小到甚至媽媽幫兒子端杯水,都是值得感謝的,請別忘說聲「謝謝」。

走在街上,陌生人的讓路、為你開門;朋友為你找工作、張羅婚禮生日,大小之事林林總總,也是值得感謝的,也請別忘了說聲「謝謝」 。

我們還真的不要小看「謝謝」二字。

我們要在心裏活的愉快,其實只需要靜下心來,體會一下平時意識不到的在我們生活中值得感謝的事,多說一些「謝謝」就可以了。這不是一種心裏安慰術,而是真正的一種生活態度的選擇。

其實歸結起來,世上只有兩種生活模式,一種是暴力、一種是感恩; 前一種連帶的是痛苦、後一種帶來的是喜悅。

談到暴力的生活模式不見得一定是拳頭相向。當我們認為「你這樣(或那樣)為我做是應該的」,就已經在使用暴力了;不論是我們用錢買來的、靠法律和政治條例爭來的、還是用人情欠債索取來的,其實都是在用「暴力」,我們稱此為「思維暴力。這時,錢、法律和政治條例、和人情在一定程度上都淪為「暴力」的工具和籌碼,而得到這些的奮鬥也被淪落為追求「暴力」的過程。

在這種「暴力」生活中,受者是被暴力逼迫下,不得不去履行他們的「義務」。施與者對別人的付出,只看成是一種「應該的」,是靠「暴力」得來的。這樣你來我往,一個「暴力」生活圈就形成了,我們在其中能夠幸福和快樂嗎?

而感恩的生活模式中,大家的生活都是出於自願,沒有人為任何他人所作所為是「應該的」。就算自己有千萬種理由,對於別人的付出,都保有一份感謝;給於別人的服務或義務時,都帶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如此,誰都會被得到尊重和珍惜,在這樣一種生活中,誰會不愉快呢?當然,真能擁有這樣的心態,唯有信神,敬畏神明,感恩、惜福!

所以,當我們發自內心的說「謝謝」時,已經在選擇了。這種選擇其實是不需要別人認可的,如果別人與你一樣感恩,那是他的幸運;若是別人選擇的是暴力模式,我們也只能遺憾,畢竟選擇痛苦也是人的無奈。

以前老是覺得老美老說「謝謝」,過於俗套。入鄉隨俗,現在也習慣於他們的方式了;有時還覺得大家謝來謝去,沒有了微卑,甚至也沒有受人幫助時被欠人情的巨大壓力。

美國人大多數是有信仰的,他們對於生命的本身就對創世主心存感恩;如此,感恩人間與天上,成就了一個完整的感恩的生活和一生。

其實,我們中國人也講,「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那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常懷感激之情、常做幫人之事,這種感恩的氣度可以入詩入畫、可圈可點;難怪我們中國古時一直被稱頌為禮儀之邦。但是,當這種情操被變質成一種高調的對別人的要求、而不是自我的修養時,我們禮儀之邦的高尚內涵已經被淪落為沉重的負擔。

來到美國多年,感恩節時刻談起感恩,像是從頭學步,從美國人的生活中理解一點古人那種悠閒和美好生活的本源,能達到這樣愉悅的狀態,我們首先需要擺脫「暴力思維」模式,當我們習慣於感謝別人、處處考慮別人,儘量成就別人願望時,我們就在改變「你應該這樣或他應該那樣」的「暴力思維」方式,那是,心中的喜悅由然而生,我們才能體會到感恩的情懷。

相關新聞
華人過「感恩節」 中西合璧感恩餐
感恩節 法拉盛社區獲贈240隻火雞
灣區華人入鄉隨俗過感恩節
感恩節慢跑、服務與迴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