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人民日報》62年無假新聞」?

劉曉

人氣 12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2月16日訊】不久前,前乒壇世界冠軍、現任《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暨人民搜索網總經理的鄧亞萍,在北京郵電大學招聘會上的「《人民日報》62年無假新聞」之語引得人們議論紛紛;而當有學生問道「人民搜索究竟是為黨搜索還是為人民搜索」時,鄧亞萍則轉移話題沒有作答。

「《人民日報》62年無假新聞」?如果看看當年《人民日報》在大躍進時代發的放衛星的產量的新聞報導,就知道假新聞滿天飛。僅舉幾個標題:《麻城建國一社出現天下第一田——早稻畝產三萬六千九百多斤》、《穀子越過萬斤》……。事實是,2005年,中國早稻畝產的最高記錄才達到了693.7公斤。

再如文革期間,《人民日報》於1968年12月22日報導甘肅會寧縣部份城鎮居民到農村安家落戶,參加農業生產,標題是《我們也有兩隻手 不在城裡吃閒飯》。這條在當時引起轟動的新聞「文革」後經查證不實。1976年,天安門爆發「四五」運動,《人民日報》炮製了通訊《天安門廣場的反革命事件》,製造革命群眾的所謂「罪證」。事後查明,其中有的內容純屬捏造,有的則是移花接木,但在當時卻成為給事件定性的主要根據。

《人民日報》造假的新聞當然不只上述幾例,而能說出「《人民日報》62年無假新聞」,只能證明鄧亞萍或者是對於中國現當代史過於無知,在中共的有意洗腦下,接受了謊言;或者是因為「忠誠」於黨,所以寧可睜眼說瞎話。不知62年的《人民日報》,鄧亞萍究竟看了多少?

以己之心忖度,我更寧願相信是鄧亞萍的無知導致了她的「坦率」。因為在鄧亞萍的成長過程中,應該是沒有接受過甚麼系統的人文教育。前期大部份時間用於訓練,學習的時間當然不多,自然對歷史文化知識的瞭解十分可憐;後期雖然先後進入國內外的著名學府深造,並拿到了劍橋的博士,但除了感覺其在語言方面有質的飛躍外,對其它方面的瞭解,尤其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瞭解依舊不多,而那有限的瞭解或許都來自諸如《人民日報》這樣的黨的「喉舌」吧。

而且,在黨的精心「培養」下,「黨永遠是正確的,因此黨的喉舌也是永遠正確的」觀念業已在鄧亞萍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使其因此無條件地選擇服從並為其宣傳。

如果是這樣,對於她的大膽言論,我只能說她的態度是真誠的,但業已喪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她可以不相信反右、大躍進、文革、六四乃至鎮壓法輪功中,《人民日報》上刊載的一個又一個謊言,但這恰恰證明了她某些能力的缺失。她就如同那個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女孩一般,雙眼已被謊言徹底矇蔽。

當年,那個女孩所選的論文選題是分析中國1950年的《人民日報》。她認真分析後得出了一個令世界都震驚的結論:中國1950年的報紙基本上真實地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情況。自然她的論文未獲通過,論文答辯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這位學生連分辨事實的能力都沒有,因此不具備任何研究能力。」鄧亞萍又何嚐不是喪失了分辨事實的能力?

但是,以鄧亞萍豐富的經歷而言,我不相信她從沒有聽過任何關於《人民日報》和中共的負面言論,至少作為申奧成員的她應該知道為何在西方國家傳遞火炬時屢屢遭到抗議,為何國際上批評中國人權的聲音屢禁不止。如果是這樣,那鄧亞萍的言論就不免讓人懷疑其所言不過是站在黨的立場上,為黨的利益進行宣傳而已;就如同諸多善耍兩面嘴臉的中共官員一般,即便她明明知道是假的,但為了自己的前程,也不惜說謊。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何當有學生問道「人民搜索究竟是為黨搜索還是為人民搜索」時,鄧亞萍沒有作答。而這更加表明,即便站在真相面前,她依然沒有分辨真假、善惡的能力。

或許我們有理由懷疑,那個曾經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堂堂正正奪得世界冠軍的鄧亞萍,如今在為官之路上,業已失去了真誠,而自覺地變成了黨的傳聲筒。是誰將她變成了這樣的人?不可否認,正是她為之服務奉獻的黨。黨需要這樣的「名人」為自己宣傳,而「名人」也需要靠黨的力量來實現「個人的價值最大化」。

只是鄧亞萍是否意識到了:這樣的「互利合作」不僅意味著出賣自己的良心,也意味著要背棄做人的準則。不妨想一想,一個依靠沒有良心、背棄做人準則的人支撐的政黨可以持續多久?一個身陷這樣的政黨中的喪失道德的人結局會怎樣?歷史又將會如何評價?

北大知名教授錢理群先生在武漢大學的一次講座上曾經說過,人說話應該有底線,這些底線依此是:一、力圖說真話;二、不能說真話則應保持沉默;三、無權保持沉默而不得不說假話時則不應傷害他人。錢先生補充說,無權保持沉默而不得不說假話,若這種假話並未傷害他人,可成為奴隸,值得同情;但若傷害他人,則只能做奴才,不可原諒。誠哉斯言!

相關新聞
劉曉:砸了1.6億美元的前e-Bay總裁為何落敗?
劉曉:中資若入主,「米高梅」還是「米高梅」嗎?
劉曉:當年英國工人為何對《共產黨宣言》不感興趣?
劉曉:中共愛中國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