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無用功?教授帶孩子「跨越」母語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2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文華綜合報導)近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教授貧困縣試驗教改,稱傳統語文教學多做無用功」的長篇報導。北京師範大學的何克抗教授認為,學母語怎麼能像學外語那樣從單詞和語法教起呢?他研究出的「跨越式」語文教學法,即使貧困山區的孩子也比現行傳統語文教出的學生更好的掌握漢語。

何克抗並不是一位漢語專家,作為中國第一個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導師,他鉆研的是漢字編碼等計算機技術,並主持制定了中國第一部《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範》,不過最近幾年裡他關注得最多的卻是大陸語文的教學。

在他看來,「傳統語文教學把80%的工夫用到了不必教的地方」。目前大陸語文教學很大程度上受到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論」的影響。皮氏認為5~6歲的學齡前兒童,其母語基礎非常薄弱,缺乏足夠的詞匯來支持邏輯思維。在10歲以前他們都很難寫出抽像性和概括性的文章。不過早在1980年代中國一些心理學家就發現,5~6歲的孩子掌握的口頭詞彙超過3500個,4~5歲的孩子已經能夠理解和運用漢語的各種句型,甚至連諷刺挖苦都能聽出來。這與皮氏理論明顯存在矛盾。

「其實我們大大低估了孩子們學習母語的能力。」何克抗認為,兒童快速學習母語的根本途徑在於以語言的運用為中心,而非以語法、字詞為中心。他提出的跨越式語文教學法,要求一年級的小學生就把識字、閱讀和寫作結合在一起,而傳統語文一般要三、四年級後才開始寫作文。為此,他領導的課題組根據現有的語文課本編寫了《拓展閱讀材料》,每篇課文都有對應的 6~8篇拓展閱讀文章,學生要掌握的字詞會反覆出現在閱讀材料中,這樣通過閱讀來強化識字。

何克抗還總結了現在語文教學的三大誤區: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而忽視其人文性;過分強調標準化考試而窒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過分強調寫作技巧而忽視對學生觀察力、想像力的培養。正如老一輩語文專家所說,「學語文就是學做人,母語不是單純的語言符號系統,而是牽繫著一個民族的靈魂。」


北京師范大學的何克抗教授與小學生們在一起。(網絡圖片)


這讓人聯想到最近大陸網友熱議的民國時代的國語課本。如1917年張元濟校訂的《商務國語教科書》,1932年葉聖陶和豐子愷編繪的《開明國語課本》等。這些書不是給孩子灌輸「我愛北京天安門」之類的政治洗腦,而是首先給孩子講述「儀容、慎食、遊戲」等日常行為,和「敬師、誠實、公平、公德」等基本道理,然後才是 「友愛、禦侮、勤學、自治」等大道理。教科書關係到一代乃至幾代人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的改變。

在近十年的實踐中,採用其新方法的學校,無論是深圳、北京等大城市,即使在寧夏最貧困的山區小學,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般小學二年級學生能認1600多個常用漢字,而跨越式教出的學生能認近3000個漢字,在不增加課時的前提下,新方法讓二年級學生在課堂上累積閱讀量達到80多萬字,並能寫出150字的段落,在網絡環境下學生們甚至可以用電腦寫出300字以上的文章。

相關新聞
語文隔閡難「客」服  最大瓶頸
語文沒自信  日人不喜出國工作
「救救孩子!」大陸語文老師的呼喊
專家:課程改革重語文 使女孩勝男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