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无用功?教授带孩子“跨越”母语

人气 6
标签:

【大纪元2010年12月02日讯】(大纪元记者文华综合报导)近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教授贫困县试验教改,称传统语文教学多做无用功”的长篇报导。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认为,学母语怎么能像学外语那样从单词和语法教起呢?他研究出的“跨越式”语文教学法,即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也比现行传统语文教出的学生更好的掌握汉语。

何克抗并不是一位汉语专家,作为中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他钻研的是汉字编码等计算机技术,并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不过最近几年里他关注得最多的却是大陆语文的教学。

在他看来,“传统语文教学把80%的工夫用到了不必教的地方”。目前大陆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影响。皮氏认为5~6岁的学龄前儿童,其母语基础非常薄弱,缺乏足够的词汇来支持逻辑思维。在10岁以前他们都很难写出抽像性和概括性的文章。不过早在1980年代中国一些心理学家就发现,5~6岁的孩子掌握的口头词汇超过3500个,4~5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各种句型,甚至连讽刺挖苦都能听出来。这与皮氏理论明显存在矛盾。

“其实我们大大低估了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能力。”何克抗认为,儿童快速学习母语的根本途径在于以语言的运用为中心,而非以语法、字词为中心。他提出的跨越式语文教学法,要求一年级的小学生就把识字、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而传统语文一般要三、四年级后才开始写作文。为此,他领导的课题组根据现有的语文课本编写了《拓展阅读材料》,每篇课文都有对应的 6~8篇拓展阅读文章,学生要掌握的字词会反复出现在阅读材料中,这样通过阅读来强化识字。

何克抗还总结了现在语文教学的三大误区: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分强调写作技巧而忽视对学生观察力、想像力的培养。正如老一辈语文专家所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母语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牵系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与小学生们在一起。(网络图片)


这让人联想到最近大陆网友热议的民国时代的国语课本。如1917年张元济校订的《商务国语教科书》,1932年叶圣陶和丰子恺编绘的《开明国语课本》等。这些书不是给孩子灌输“我爱北京天安门”之类的政治洗脑,而是首先给孩子讲述“仪容、慎食、游戏”等日常行为,和“敬师、诚实、公平、公德”等基本道理,然后才是 “友爱、御侮、勤学、自治”等大道理。教科书关系到一代乃至几代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改变。

在近十年的实践中,采用其新方法的学校,无论是深圳、北京等大城市,即使在宁夏最贫困的山区小学,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般小学二年级学生能认1600多个常用汉字,而跨越式教出的学生能认近3000个汉字,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新方法让二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累积阅读量达到80多万字,并能写出150字的段落,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们甚至可以用电脑写出300字以上的文章。

相关新闻
语文隔阂难“客”服  最大瓶颈
语文没自信  日人不喜出国工作
“救救孩子!”大陆语文老师的呼喊
专家:课程改革重语文 使女孩胜男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