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中國縮緊經濟導致歐洲國債危機﹖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2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清編譯) 中國經濟和歐洲的主權債務問題有關聯嗎?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一名經濟學教授漢密爾頓(James Hamilton) 在他的Econbrowser部落格上推斷出一個有趣的關連性。他指出,今春希臘國債收益上揚引發的主權債務危機,與中國稍早緊縮經濟過熱的措施有關。

《華爾街日報》 Alen Mattich 1日評論文章指出,今年春天,擔心銀行信用大幅擴張會引發泡沫和全面通膨,中國經濟踩剎車。接著就出現中國股價25%的修正。就在這個期間,希臘的主權債務問題浮出水面,使希臘的政府債券殖利率飆升,且威脅波及整個歐元區。

接著今年夏初,中國政府擔心國內股市暴跌會引起更大範圍的經濟崩潰,又對經濟加速器踩煞車。與此同時,歐洲對希臘的救援計劃舒緩了歐元區國債的壓力。

不過由於通膨壓力的升高,目前中國政府再次被迫採取行動。雖然大多數措施是為了控制物價,利率也成為施壓的目標。中國股市自此下跌約 10%。 此時,歐洲的債務問題再度出現,這一次被迫救援愛爾蘭與波及整個歐元區的風險是巧合嗎?

當然,這種連結不一定正確。不過兩者有直接關係的可能性是一定的,可能是與聯邦儲備局歸咎全球經濟過去15年失衡的原因有同樣的機制:亞洲的過度儲蓄。

如果亞洲的過度儲蓄推動泡沫年代各類資產收益率走低,並引發美國大額的經常帳赤字,那麼過剩儲蓄的調整應該會調整這些剩餘部份。

不幸的是,全球重新均衡的過程不可能順利又輕鬆,雖然最終的結果是更健全的各國經濟。其中一個缺憾可能主權債務利率上升的壓力。也就是說,更昂貴的政府借款。

一些歐洲國家已經瀕臨破產。利率的微幅上揚都可能使它們掉下去。一旦發生,收益率會因債券投資人罷工而猛漲。

如果這種機制確實如此,中國和德國這類順差國家可能會發現它們持有的外債承受巨大的損失。就德國而言,這些損失可能來自豁免愛爾蘭、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一些債務。而中國可能是承受美元貶值的損失。

不管情況如何,這些國家在全球經濟失衡時代建立的儲蓄價值將遠低於它們的認知。這種痛苦會全球大範圍地分攤。

相關新聞
美國、歐洲及中國製造業11月出現擴張
歐洲債務危機 美國放心 中國憂心
研究﹕歐洲黑死病菌來自中國
美駐華大使:中共說一套做一套 嚴重背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