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君子易事而難說也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341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1)而難說(2)也。說之(3)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4)人也,器之(5)。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6)焉。」(《論語·子路第十三》)

【註釋】
(1) 事:動詞,被侍奉。
(2) 說:同「悅」,動詞,被取悅。
(3) 說之:說,同「悅」,動詞,取悅。說之,使君子喜悅。
(4) 使:音「始」,役使、派遣。
(5) 器之:器,動詞,看重、重視。器之,重視人家的才能,量才而用。
(6) 求備:求全責備;苛求完美。

【語譯】
孔子說:「君子容易被侍奉,但難以被取悅,想使君子喜悅,如果不合道理,他是不會喜悅的;至於君子役使人,會重視人家的才能,量才而用。小人不容易被侍奉,但容易被取悅,想使小人喜悅,雖然不合道理,他也能喜悅;至於小人役使人,卻是求全責備。」

【研析】

君子修心養性,使心性合乎道德標準,也會要求自己的思想、與人事物的關係盡量合理,所以他會克制自己的情慾、思想、心性、感官、言行等的不合理,使其合乎禮的規範。因此,在為人處事方面,君子和小人展現出來的風貌、給人的觀感也不同。例如:如果當君子的下屬,你會發現君子容易被服侍,但卻難被取悅,而且君子用人比較尊重專業和才能,講究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不是私人交情、喜好。至於當小人的下屬呢?你會發現小人容易被取悅,但卻難被服侍,而且小人用人比較不尊重專業和才能,講究私人交情、喜好,而非做人做事的道理。

造成這些差異的根本原因為何?是不是君子比較理智而不情迷,而小人比較情迷而不理智?所以合理的對待、取悅和做事方式,君子比較能接受;而情投意合的對待、取悅和做事方式,小人比較習慣採用。當下屬的人當然會感覺到對待君子和為君子辦事,只要按照規定、合理去做就行,不會變化多端,而且君子會為人設想,「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所以很容易;但是取悅君子就要瞭解君子不平凡的志向和道理,這就比較難了。至於對待小人和為小人辦事,可能常出現不依規定、不合常理,以及必須迎合小人多變的性格,小人又難為人設想,那麼當小人的下屬,可能會有不少苦水,此外還將承擔過多的責任;但是小人容易為情所迷、容易放縱,對自我沒什麼約束,也沒什麼遠大的志向,是不是很容易被取悅呢?

【延伸思考】

1、人倫關係和師生關係,存在著為人處事的道理,現代社會也普遍存在上司和部屬的關係,如果你當人家的部屬,你會怎麼對待上司?怎麼為上司辦事呢?如果上司不用正當的為人處事的道理對待你,你該怎麼辦?你會堅持用正當的為人處事的道理對待上司嗎?

2、自古以來,講究「良禽擇木而棲」,君子應該居上位,下位者才好忠心為上位者謀劃辦事,這才合乎為人處事的道理;但是,天下紛亂,爭權奪勢,戰爭死傷無數也很常見。想想看:為什麼自古以來,也有不少人願意為掌握權力的小人做事呢?小人得勢,國家是不是很不幸?為掌握權力的小人做事算不算是助紂為虐?

【歷史故事】

棄紂投周的姜子牙

中國自古朝代更迭不休。每逢末朝,或為昏君臨政,或為奸臣當道。然必有明君下世,順乎天意,重整華夷。又有文臣武將,明辨天意,輔佐明君,成就千秋大業。

姜子牙原來在昏君紂王治下為官。然而他看出紂王的末路,明智地棄商投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名相。

姜太公,周朝齊國的始祖呂尚。本姓姜,呂氏,名尚,字子牙。傳說周文王遇見呂尚時,高興地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為太公望。周武王即位,又尊為師尚父。他輔佐周武王滅商,屢建奇功。最後封於齊,俗稱姜太公。

呂尚家道沒落,窮困不堪。生逢商朝亂世。他從小聰明伶俐,博聞強記,身懷安邦治國之術。終於,呂尚有機會在商紂王手下擔任下大夫的職務,可是紂王荒淫酒色,暴虐無道。他脯醢(音「府」「海」,剁成肉醬或曬成肉乾)大臣,役使諸侯,殘害百姓,因而當時社會十分黑暗,政治極度腐敗。商王朝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末日即將來臨。

壯心不已的呂尚,自然能夠審時度勢,清醒地看到這一點。一天,紂王宣召呂尚,要他監造「鹿台」。根據要求,這「鹿台」高四丈九尺,上造瓊樓玉宇,殿閣重簷,瑪瑙砌就欄杆,寶石妝成棟樑。呂尚看了圖樣,心想:「朝歌(商朝都城)並不是我久居之地。鹿台之工,勞民傷財。我要用言語來勸諫。這昏君一定不聽,罪當炮烙。我不如虛以應付,就此脫身,有何不可」,表面應承一番之後,呂尚趕忙回到家中。

回到家,呂尚說:「我如今不做官了。」馬氏大驚:「這是為什麼?」呂尚說:「紂王聽信妲己之言,起造鹿台,命我督工。我不忍萬民遭殃,黎庶有難。我想紂王並非我的明主。娘子,我同你到西歧去,守時候命……」

呂尚說的西歧,就是西伯侯姬昌(後為周文王)統治下的諸侯國周國。姬昌當政期間,篤行仁義,敬老慈少,積極招賢納士,注意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富民政治,因而國力逐漸強盛,社會秩序井然。四方諸侯望風依附,遠近百姓悉心歸向。總之,姬昌所統治下的周國,已日益發展變為埋葬商王朝的強盛的諸侯國。

《史記· 齊太公世家》中記載:「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呂尚離開了商紂王,去輔助周文王,成為文王的軍師。在呂尚的謀略下,武王征伐商紂王,牧野之戰,商朝全軍覆沒。《史記· 周本紀》中對商紂王的結局是這樣寫道的:「紂走,反入登於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暴虐無道的商紂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終於滅亡了。

明者當潔身自好;智者當順天意而行。良禽尚知擇木而棲,人當善惡分明,殷鑒不遠,切莫助紂為虐。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以莊稼的生長、開花到結果來勉人精進不懈。不論在進德或修業之事上都該要有始有終,堅持到底。否則,半途而廢,功敗垂成,終究是人生的一大遺憾。
  • 智宣子將要立瑤為後嗣,智果說:「智瑤不如智宵。」宣子說:「智宵殘忍。」智果說:「智宵殘忍表現在外面,智瑤的殘忍在內心。心地殘忍能敗國,外表殘忍不害事。
  • 春秋時代,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逃往齊國。齊景公問他:「你還這麼年輕,就把國家丟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樊遲問怎樣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人倫合宜的道義,對鬼神要心存敬畏,但又不生邪念去招引追求,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於勞苦難事,做在人家前面,對於結果收穫,得在人家後面,這就可以說是仁了。」
  • 曾子說:「父母去世了,要謹慎的辦好喪禮,表達自己的哀痛,追念久遠的祖先,要誠心恭敬的祭祀,這樣,百姓的道德風貌就日趨敦厚純樸了。」
  • 孔子說:「做得過度就如同是做得不足,都不適中。」
  • 太宰(1)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2)之將聖(3),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4)。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孔子說:「具有中等資質或道德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較高的學問或道理;而具有中等資質或道德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較高的學問或道理。」
  • 重耳為了報答楚莊王及實現自己的諾言,就下令全軍往後撤退九十里,一直退到城濮才停止。從此人們就將「辟君三捨」引申為「退避三舍」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對人容忍讓步,不和人相爭。
  • 范雎(1)曰:「汝罪有幾?」曰:「擢(2)賈(3)之發以續賈之罪,尚未足。」(《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