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找回自己心靈的時空

陳靜

人氣 4

【大紀元2011年10月25日訊】讀過曹雪芹《紅樓夢》的人很多,不過我不知道記得《紅樓夢》中的《好了歌》的人有多少。這首《好了歌》小的時候就能背下來,可是那時候並不知道神仙是甚麼,不太明白其中的內涵,可是像深有感觸似的,一字不差的背了下來,直到現在也沒有忘記。那首《好了歌》是這樣說的: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曹雪芹藉著跛足道人的癡言瘋話把人對名利情的執著刻畫的入木三分,可是作者並不是只在其中來談,而是從其中跳出來,才能夠說得如此深入人心。

也許正是因為作者能從名利情中跳出來,才會有這樣一部傳世之作,才會給後人留下了這麼寶貴的精神財富。

其實古今中外能夠流傳下來的名著,都有這樣的特徵。而這些名著之所以能夠流傳,一定是因為被許多人所認同,即使是那些深陷名利情的人們也會為此而感動,否則就不會流傳千載了。

是的,當我們陷入名利情中而不能自拔,一定還會有另一個精神的自己對自己說,我要的不僅僅是現實的一切,我還要一些空無的境界。

於是我們聽到了這樣的聲音: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為我們採了千年的菊依然在我們的籬笆前綻開著……;

「出污泥而不染,著青漣而不妖……」周敦頤的蓮在我們的心中常開而不敗著……;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劉禹錫經歷風雨而不倒的陋室在說;「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一定會有人說,陶淵明的菊有甚麼意義呢?周敦頤的蓮有甚麼意義呢?劉禹錫的陋室有甚麼意義呢?不好吃也不好喝,它們顯得那麼的空洞無物。

可是在空無中,我看見了他們心靈的花朵一直開放在我們精神的世界裡,在時光的盛宴上,千百年來那些心靈的花朵溫暖了多少冰冷的心,成為無數人精神的食糧。為我們的心靈開闢了一些別有洞天的空間。

這讓我想起一件小事,我家邊上有一個小公園,大概有一個大操場那麼大,是最近幾年才開闢出來的,也許是人們受夠了沙塵暴的侵襲之苦吧。每當我在巴掌大的屋子裡昏頭漲腦時,我總喜歡來到小花園裡看會兒書,那時刻心情一下子就開闊了許多,消失的靈感也會再回來。也許神靈也喜歡在有空間的地方呆著吧。在城市的鋼筋水泥太容易讓人疲憊了。太物質的現代人,秉著寸土寸金的理念把空間都換成立鴿子籠。人們甚至為了這個鴿子籠也要奮鬥上許多年。是呀人們蓋房子用的石磚,沒有磚石蓋不成房子,可是房子建成後我們是住在磚石砌成的空間裡,而不是住在磚石中。

聰明的現代人因為掉在物質生活中而縮短了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我的一個朋友整天忙著工作,他向我抱怨自己連看醫生的時間都沒有,我很同情他,可是如果他不給自己騰出時間來,我也只能著急罷了。你也許覺得有些誇張可卻是事實。為了生活他整天忙於枯燥的工作中,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精力了。我對他說你的物質生活並不貧瘠,可是你的精神世界呢?是不是缺少些甚麼?

我們把屬於自己的生命時空都佔據了,還不知道自己的心靈在蝸居中痛哭難言。

想起一個大家經常說起的寓言,說的是豬在圈裡吃著殘羹剩飯和豬們搶來搶去的生活。豬覺得這樣的生活很有意義,由此豬得出一種結論,幸福是從爭爭鬥鬥中得來的,為此而樂不知疲。可是從人的角度來看,豬在那麼一個骯髒的世界裡搶來搶去太可悲可憐,可是我們人自己呢,在現實的社會中把自己囚禁於物質生活時,我們是不是也很可憐?

那屬於自己的心靈時空不會只在我們的現實中,也不僅僅在名利情中才能找到,給自己的心靈一些時間和空間,越寬廣越恆久。

相關新聞
心靈的感應實實在在存在 胎兒也有感 
放下是心靈的養生
青松絮語:眼睛與心靈
科學家證實心靈的時間旅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