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壟斷導致油荒

【大紀元2011年10月27日訊】進入10月以來,江蘇、安徽、浙江,到成都、重慶、武漢,以及石家莊、濟南均爆出加油站無油可加的消息。與往年油價不漲導致油荒不同,今年油荒正好發生在10月初國內油價下調後,令人懷疑價格是主因。而中石化、中石油兩大巨頭壟斷了煉油產業的各個環節,在價格下調之後成品油的批發價處於批零倒掛的狀態下,即批發價高於零售價,它們採取控制供給的自保策略,各地陸續爆發柴油供應緊張局面,甚至影響到一些民營企業生產。

據新京報10月26日報導,山東一地方煉油企業人士表示,「油荒」主要是由兩大石油巨頭「控制」銷售導致。

中石化產能約占全國40%

據兩大石油公司的內部數據,目前中石化的煉油能力為2.3億噸,中石油約為1.8億噸,地方煉廠產能1.7億噸,中石化約占全國煉油產能的40%,而中石油和地方煉油廠約占三成。

大宗商品資訊機構金銀島監測的數據顯示,兩大石油公司三季度的煉油開工率大約為77%,較上年下降了7個百分點左右。

地煉指兩巨頭控制銷量

山東東營鑫誠化工石化有限公司經理宋先生昨日告訴記者,目前煉廠的柴油生產完全正常,山東的其他煉廠也都基本正常運轉。他表示,地煉主要從國外進口燃油加工,只要有一點利潤煉廠基本都在運行,不過現在因國際市場燃料油價格較高,再加上現在由於中石油、中石化在控制銷量,所以導致很多外地的客戶都來公司要貨。

藍燕石化董事長錢其連表示,兩大煉油巨頭指地煉產能下降導致「油荒」的說法是藉口。他表示,公司從事成品油批發倉儲業務,最痛苦的就是油源完全是由兩大石油公司壟斷,政府不開放成品油進口,導致即使國外的成品油很便宜,民營企業也買不來。他表示,只有破除兩大石油巨頭的壟斷地位,形成多元化的市場供應主體才能保證國內不再現「油荒」。

定價機制未理順是「油荒」根本原因

金銀島以及易貿資訊等專業機構的分析人士均表示,成品油定價機制與市場供求關係沒有理順是導致「油荒」的根本原因,而直接原因則是兩大石油公司供應減少。

易貿資訊資深分析師廖凱舜認為,三季度國際油價處於高位,但未滿足油價上調條件,國內成品油價格一直未動,而在10月初油價又首度下調,此時正值需求旺季,需求增加以及煉油商積極性不高共同釀成了油荒。

金銀島分析師韓景媛表示,「從定價機制實施3年來的實際情況而言,凡是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頻率較高的年份,國內油品供應就比較平穩。近期國內油價又下調了一次,導致此前積累的矛盾激化,最終反映在油荒上。」 ◇

(責任編輯:大紀元財經組)

相關新聞
Fed壓力測試:美大型銀行都可抵禦經濟動盪
中國汽車供應鏈加快出海 分析:規避歐美制裁
全球芯片封裝龍頭日月光:將擴大美日墨產能
違反美出口法 中石油分公司遭罰1450萬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