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減肥減過頭 小心厭食症惹上身

人氣: 34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12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郁玫臺北報導)由於現代人對美的定義認為「瘦」才是「美」,讓愛美的女性過度重視身材和體重,對於肥胖極端恐懼,減肥逐漸成為一種習慣與趨勢;就算患者的體重已是過輕,仍然有很強的慾望想要減輕體重,情況嚴重者便會導致厭食症。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曾美智表示,厭食症患者有90~95%都是女性,是易發生在青少年到青年時期的飲食障礙症。厭食症者的主要精神病理現象是對身體形象和體重的過度關切。兒童時期患焦慮症、同性戀及重視身體形象的相關行業,都是導致厭食症的危險因素。

曾美智說,厭食症者並非不會感到飢餓,只是大多數患者非常強調體重的控制,也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因此不自覺的將心思都放在嚴格的飲食控制上。病患會用許多方法控制體重,當體重明顯減輕時,病患會出現其精神症狀和月經停止、全身無力、暈倒和腸胃不適等身體症狀,嚴重時可因惡形體質而死亡。

大部分的厭食症病患沒有病識感。曾美智指出,有部分病患以忙於工作或課業為理由,時常跳一餐不吃,造成飲食不正常;也有些病患是以腹脹、一吃就吐、便秘為理由而少吃或不吃。在此兩種方式下,病患體重會逐漸下降,當家人開始關切其飲食和體重時,病患就變得敏感而易怒,雖然身體出現警訊,仍對自己的健康表現出淡漠的態度,被帶到醫院接受營養治療,也會表現出強烈抗拒的態度。

曾美智提出,厭食症依飲食行為表現分為兩種類型:(1)節制型:透過節食、禁食和過度運動等,達到減重目的;(2)暴食或清除型:在厭食症發作期間,規律地從事暴食或清除行為,即短時間內很快吃下大量食物,或是自我催吐、濫用瀉藥等方式清除吃進體內的食物。

她說,長期追蹤研究顯示厭食症的死亡率約為8%,50~70%的厭食症病患經過中長期治療後,可以恢復體重及月經來潮,15~25%的病患預後稍差。預後的病患仍可從事工作,但是他們在人際關係、飲食行為和身體形象的認知,仍會出現障礙,並常伴隨憂鬱症狀。此外,約有30~50%的病人,在發生厭食症半年後,轉成暴食症之症狀。

厭食症雖然是飲食障礙造成的異常飲食行為,但是合併身體精神和人際關係上的障礙,包含社會層面、個人心理層面、生理層面。曾美智呼籲,由於此症合併身體各部症狀,病患通常第一時間找非精神科醫師求治,故極易使疾病轉為慢性化,因此民眾要加強對此症的認識和處理,及早就醫診斷,並積極配合臨床醫師後續的轉介治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