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授談林徽因家族才女的愛情悲歌

font print 人氣: 22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9月12日訊】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計算機系主任、教授孫賢和,在FT中文網發表的一篇署名文章,概述民初才女林徽因之後,清晰的展現了一個家族中不同女性的命運,同為名門之後的林櫻出國便學有所成、名滿天下。而同樣擁有才華的林冰留在大陸內,經歷了文革的摧殘,以及所留下的後遺症,引人深思。

一次文革,斷裂了中國兩千年來的文化根基,文化底蘊的缺失,呈現出來就是浮躁、不安;物慾橫流和沒有道德底線的不擇手段。在文革的衝擊之下早已支離破碎的文化傳統,沒有在經濟的高速發展中慢慢恢復,反而在高樓大廈中漸漸消失,在紙醉金迷中沉埋。

林冰:被革命耽誤的才女

文章稱:「林徽因是文學、建築、美術三棲的才女,她的愛情故事同樣膾炙人口。林徽因的侄女林櫻也是蜚聲中外的才女,剛剛從奧巴馬手中接過美國國家藝術獎的她,擅長以建築的藝術形式表達人們的精神感情。林桓說:『林家的女子都聰明絕頂,做任何事都心想事成。』作為林徽因的弟弟、林櫻的父親,林桓說這話自然有其根據而底氣十足。」

不過,在孫賢和看來:「林冰是我知道的最有『林家味』的女孩。比照年輕時的照片,林冰與堂妹林櫻有幾分相似,但卻又漂亮許多。她是那種淡淡的像仙女一樣的美,幾分經典、幾分清香,端莊中透露出高貴,清純裡混雜著驕傲,讓人見後久久難忘。小時候的她冰雪聰明、秀麗可人,是林家眾人寵愛的對象。」

「文革後考大學,出國;繼而讀博士,做教授,與兒時的生活漸行漸遠。林冰做為獨生女,卻要照顧在文革中受到驚嚇而得了精神分裂症的母親。她因而一次次錯過了上學的機會。母親去世後,受到沉重打擊的父親又很快臥床不起,直到2003年去世。

今年與林冰再次相見,她說當年為了照顧父親,很早就從單位退休了。父親去世後,她到一個學校工作了幾年。學校搬遷後就沒有再工作。唯一的兒子在新疆工作,今後的打算就是要搬到新疆與兒子同住。她的話讓我聽得一陣陣心酸。晚年而搬到新疆去住,這算是林家女子的心想事成嗎?」

傳統愛情觀讓林徽因沒有選擇徐志摩

林徽因的愛是刻骨銘心的。彩虹駐處,留下了一代才子佳人的浪漫童話。林冰的父母林桓夫婦的愛,也是刻骨銘心的。然而雷鳴之後,留下的卻是殘垣斷壁,淒淒慘慘,讓人歎息。

林桓的太太林洛和林徽因一樣,也來自福建的名門望族,是福建長樂林家的千金。林洛的爺爺、太爺爺都是清朝的翰林、學政,其太爺爺林天齡更做過吏部侍郎,國子監祭酒(總監),是同治皇帝的師傅。林洛的母親來自人才輩出的浙江瑞安黃家,是幾可與林徽因齊名的才女黃宗英的姑姑。

林家與黃家是世交,林洛的爺爺與外公又是同期進士。林洛的父母,林久都與林黃季才是指腹為婚的。雖是指腹為婚,但郎才女貌,門當戶對,情投意合,相親相愛。他們幾經戰火,幾經分離,沒有納妾,沒有緋聞。林夫人季才1957年61歲時去世。夫人去世多年,久都也沒有再娶,直至1969年去世。二人育有二子五女,個個優秀。他們的婚姻是美滿而幸福的。

中國舊時的社會關係是以家族為紐帶的。那時的愛情、婚姻是以家庭、家族為基礎的。傳統的愛情,是親情的延伸;傳統的婚姻,是家族的延續。以親情為基礎的愛情,比一見鍾情式的愛情,往往要牢靠得多。從那時的愛情觀點來看,林徽因當年選擇了世交梁思成,而沒選擇飛來才子徐志摩,是自然而然的當然之選。

在林徽因16歲踏上英倫三島時,她已是一個亭亭玉立的中國大家閨秀了。她的愛情可能萌發於海外,但根卻是深深地紮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她的美是古典的美;她的愛情,雖伴隨著西式的浪漫,卻是傳統的中國式的愛情;她的才華體現在對中國古建築藝術的保護與發展上。林徽因是「中西合璧」「洋為中用」的中國傳統式才女,她能受到中國各階層人們的喜愛是有其道理的。

為追求真愛 林洛寧願不做周恩來的翻譯

林洛據說是長樂林家女孩子裡唸書最好的一個。解放前已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經濟系。解放後又畢業於中國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曾給周恩來做過翻譯。為了愛人,她放棄了在外貿部優越的工作和北京舒適的生活環境,陪伴夫婿來到了武漢。又是為了愛人,她沒有選擇去武漢大學外語系教書,卻與林桓同赴了武漢重工,寧可屈居車間會計。

文革中林桓與另一「牛鬼蛇神」同關一室。一個晚上,那人趁人不備,自殺身亡。消息傳來,卻誤稱為林桓自殺了。受此一驚,林洛精神失常,從此落下病根。反反覆覆,直到去世。林洛的愛,是那種一直浸到了心底,以至神經末梢的愛。愛一失,神自斷,神智重傷而無法復原。其愛之深,應勝過金岳霖的終身不娶,勝過徐志摩詩中愛的呼喚。令人扼腕的是,在那瘋狂的年代,愛一個人越深,會傷得越重。愛仍在,神已失。人生悲劇,何至如此!

人是愛情的載體。愛人的人,需要生活,生活需要適當的社會環境。林徽因是幸福的,她愛在豆蔻年華,追求在可以追求的歲月,貢獻在可以貢獻的年代,沒見證那詆譭知識,摧殘人才的「破舊立新」。

孫賢和認為,林桓則不同。他印象中的林桓,沉默寡言,絕少開口。即使他一言不發,也已因為其父、其姐、其家庭,而帶上了原罪。一開口,就是毒草;話都不敢說,還怎敢留下言情的隻言片語?怎敢記下心中的風花雪月?雖無詩書留證,但他對妻子用情很深,在她病後十幾年裡盡心盡力、無怨無悔地照顧。妻子去世後,他自己的身心也徹底崩潰。平凡的一生,已將他的愛展現得淋漓盡致。

人無知識無以成才。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積累。知識需要傳承。傳承同樣需要良好的環境。林徽因是幸運的。她成長於其父事業的巔峰時期,先英國而後美國,接受了當時世上最好的教育。良玉生輝,鑄就了中國一代才女。林櫻也是幸運的。她成長於俄亥俄大學的校園中,就讀於世界名校耶魯大學,聰慧、勤奮,加上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她21歲就脫穎而出,一鳴驚人,設計了越戰紀念碑這一傳世佳作。

與林櫻同輩的林冰有林徽因之美,有林櫻之慧,卻少了環境和際遇這一要素。文革改變了她的一生。當林櫻在俄亥俄的花園別墅中,靜靜地閱讀,輕輕地遐想的時候,不到十歲的林冰,面對的是關在牛棚裡的父親和神智失常的母親。林家的親戚遠在北京,均自身難保,且鞭長莫及。那艱難的歲月,林冰弱小的肩膀是如何將重負扛過來的?人們無從知曉,她也從不說起。

當林櫻在耶魯大學像城堡一樣的學院裡忘情地吸取知識,然後一舉成名的時候,文革後的林冰正帶著她的母親,遍訪名醫,希望能夠恢復母親的健康。林洛1994年,68歲時去世;林桓2003年81歲而終。他們都以多病之軀,而得以高壽。這中間,林冰為父母傾注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大的犧牲,恐怕永遠沒人能說清。林冰是坦然的。她做了她能做的一切,問心無愧。遺憾而慚愧的是我們,是共和國的歷史。祖國浪費了多少人才?多少青年失去了他們寶貴的青春,失去了成才的機會?悠悠人生,驀然回首,林冰、林櫻這一對堂姐妹那不同的的人生軌跡,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兩相對比的悲傷

文章在最後寫道:「林冰還要為愛再次作出犧牲嗎?她這一走,今生今世,她與林櫻還會有交集嗎?我問自己。望望西湖邊的林徽因紀念碑,望望眼前已不再年輕的林冰,我手足無措,無以回答。

林櫻有才,卻從父輩就已移民美國,早早嫁與猶太人為妻了。林冰有情,守在祖國,卻在一步步走向大漠深處。我站在機場海關的大廳裡,不知自己身為何人,人在何處;不知應當排在訪問者的窗口,還是站在本國居民的隊裡。困惑迷茫,不知根在何處,落向何方。

林徽因的故事已成為歷史,林冰的故事仍在延續。冥冥中我似乎聽到那遠方大漠中傳來的聲音:『不要想念妹,妹只是一個傳說』。這真實的要去新疆了,去克拉瑪依那神馬去過的地方。」

(責任編輯:樂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6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二日電)中國近代首位女建築師林徽因逝世五十週年紀念展,今天在國立高雄工藝博物館
  • 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細說了文命中嚴鳳英之死。這件事官方在多年前已有報導,只是細節被刻意隱瞞了。這一篇文章把這隱瞞多年的細節披露了出來。

      譽滿天下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被迫害致死,這類事情在文革中十分普遍。我們知道,那是一個沒有法制的年代。連國家主席都不能自保,慘死獄中,別人也就不要奢望了。

  • 嚴鳳英,黃梅戲女演員,原名鴻元,又名黛峰。1930年4月19日誕生於安徽安慶市,出身貧苦,幼時因喜唱山歌和黃梅調,觸犯族規,被迫離家。
  • 《南方週刊》在中共搶權60周年之際,評選了60年來中國最美的12位女性。其中特別讓人關注的是張志新,安徽的黃梅戲演員嚴鳳英,以及曾經風靡一代人的演員楊麗坤。
  • 黃梅戲原創舞臺劇《嚴鳳英》,目前正如火如荼的在全國巡演,「小嚴鳳英」吳瓊用自己的深情和精湛的技藝一次次地將「嚴鳳英」帶到了觀眾面前。1月7日至8日,《嚴鳳英》將回歸大師故里安慶,雖多次在安慶演出過,但吳瓊每次都感覺與往常完全不一樣,因每次都是對自己進步的一次檢閱。
  • 近年來,香港新世紀出版社連續推出了原文革中林彪反革命集團成員邱會作和黃永勝等人的回憶錄 --《邱會作回憶錄》(上下冊)和《軍人永勝》。連同香港北星出版社近年來出版的《心靈的對話》、《歲月艱難:吳法憲回憶錄》(上下冊)等,在中共官方今天還繼續掩蓋文革真相的大背景下,從難得的角度、通過有份量的當事人的回憶,拉開了一角上層的黑幕,更為千萬讀者歸還了他們早就應當有的公民知情權。
  • 近日,在中國大陸幾個狹小地區,由官方人物為主導,人為地掀起一股股唱紅歌的醜陋浪潮,與此相應,在「中國戰略論壇探索爭鳴」欄目等網絡論壇上,也自發地興起一股股揭露批判文革餘孽的正義旋風,這不能不使人感到欣慰。它有力地說明殘害中國人民長達十年之久的文革雖然有人在懷念,在頌揚,在期待,但畢竟也有人在警惕,在阻擋,在反擊。然而,欣慰之餘,卻也不能不使人感到一絲悲涼,一絲鬱悶,一絲無奈,這就是在警惕阻擋反擊文革餘孽的自發旋風中,卻屢屢有人以鄧小平的語錄為武器來揭露反擊那些懷念頌揚期待文革的文革餘孽,似乎鄧小平是個反對文革否定文革的英雄,殊不知,歷史已經無情宣判,鄧小平根本不是甚麼反文革否定文革的英雄,而同樣是個文革餘孽,是個堅持文革發揚文革的急先鋒,是個與毛澤東一樣堅持無產階級專政殘害中國人民的凶手。
  • 我上《中國文革研究網》已經有3年多的時間了。在這個網上,我發表了自己在「文革」研究方面的一些見解,雖然這些見解並不適合此網站大多數讀者的口味,但是,它作為「文革」研究中的一種並沒有受到排擠,相反我的一些文章通過此網還傳播到「地方文革研究網」。雖然在網友的評論中,有人把我作為「資產階級民主派」對待,我也不甚難堪,無論怎麼說,文章一旦發表,它就是「公器」了,所以,對它的評論就免不了人多口雜。
  • 看過辛子陵《紅太陽的隕落——千秋功罪毛澤東》之後,對於眾多文革迷霧,變得豁然開朗,水落石出了。
  • 中國人說的太子黨,是指共產黨建政時期,第一批黨、政、軍高官的子孫,亦即「官二代」乃至「官三代」的總稱。他們仰仗父輩的至高地位、權利、威望和龐大的社會關係網;利用鄧小平提出的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理念,以及政府為他們創造的種種發財暴富的門路渠道;乘著共產黨「改革開放」提供的大好機遇,他們貪婪的侵吞、霸佔、盜竊、掠奪大量國家財富,一躍成為中國最富的人,從而奠定了他們奪取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共產黨還利用手中掌控的組織、人事大權、採用文革中坐「直升機」乘「火箭」的非正常方式,搶先提拔、安排一大批「皇子、皇孫」,奪取了中國黨、政、軍以及中央國家機關、各地區、各領域中的一些關鍵權力職位,乃至國家最高領導權,不久也將落入太子黨之手。這種反動透頂的封建世襲制度、與朝鮮「金氏王朝」三代世襲,一脈相通。完全是開歷史倒車,逆潮流而動,使資產階級反動統治在中國復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