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油畫義賣 贊助大紀元時報(一)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在一段段生命旅程中

天地大美常無言相伴…

盼轉換幅幅心靈油彩

悄悄無聲溫暖人們心…

關於創作(作者自述)

小時候,社區活動中心請來了一位書畫老師,
沒想到從此結下了我與繪畫一生的情緣…
依稀還記得,他慈祥和藹的風範 挽著我們一隻隻小手,
一撇一劃的悠遊…

進入師範學校後 先後接觸了國畫與西畫社團,
也很幸運的在美術課堂上獲得啟發 引領進入了藝術浩瀚領域…
成年後才終於明瞭,原來它早已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侶…

「只要人在哪裡 心就在哪裡 家就在那裡」,
很久以前忘了是從哪裡聽到這句話,卻影響了往後的每一段生命旅程…
不管是在國內國外,春夏秋冬,每個角落每個時節都訴說著它的故事,
常觸動內心深處,像是千古年前久未謀面的朋友 陌生卻又如此熟悉…
說不上那種奇妙的感覺,只是很想靜靜的與之共處,陪它一程
常常一個小地方一待就是一整天,只想細細傾聽它無聲的語言…

最愛搭著慢慢的火車 看著似懂非懂的站牌 迎接一次次未知的驚喜…
也曾在冬季的異鄉行走 放眼望去風雪瀰漫不見蹤影,
但那一刻的心情與景象卻在多年後深深烙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真怕自己說多了
只希望今後能更自在更深刻的用畫來表達天地無言之美
也期許在畫裡能有更美好的內涵 牽動人們久違的溫情…


主題 憩;背景地 台灣;材質 油彩.木板;年份 2006年;尺寸 25F(80*65cm);定價 12萬5仟


主題 池影;背景地 台灣;材質 油彩.畫布;年份 2006年;尺寸 12F(60.5*50cm);定價 6萬


主題 淘氣港灣;背景地 西子灣;材質 油彩.畫布;年份 2006年;尺寸 20F(72.5*60.5cm);定價 10萬


主題 詩意;背景地 淡水;材質 油彩.畫布;年份 2006年;尺寸 25F(80*65cm);定價 12萬5仟


主題 爭豔;背景地 淡水;材質 油彩.畫布;年份 2006年;尺寸/25F(80*65cm);定價 12萬5仟


主題 盼;背景地 淡水;材質 油彩.畫布;年份 2006年;尺寸/15F(65*53cm);定價 7萬5仟

以上標價為新台幣,意者請洽: 0955-229022 (台灣886-955-229022)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捷克城堡與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歐洲中世紀城堡台灣巡禮,有近百件捷克珍貴文物精彩亮相。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看得見的紅樓夢」特展,展覽以經典文學巨著《紅樓夢》為題,引領觀眾從物件反映出來的人情物趣,走進文學、藝術交織的美學世界,重新想像盛清貴族世家的榮景,看見《紅樓夢》的絕美與哀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