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已升值13% 中國製造陷困境

【大紀元2012年05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楊辰編譯報導)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及其影響的的貿易投資一直是國際政治的焦點。
  
在上週的中美北京峰會上,美國財長蒂姆‧蓋特納再次表示,雖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過去兩年實質上升了13%,但是人民幣需要兌美元及其他貨幣進一步升值。
  
在此問題上,蓋特納的語氣較過去有所軟化。越來越多證據表明,人民幣匯率已經不再是結構性被低估,人民幣接近其「均衡」水平。甚至連最為看好人民幣大幅升值的匯豐銀行,也已改變了它的論調。

上月,其預測2012年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少於2%。匯豐銀行亞洲貨幣研究部負責人保羅‧麥克爾告知客戶,「現在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已經有所緩解,一切進入了一個信的時期,我們認為人民幣已不再是結構性低估。」他更指出,「貨幣流動更加平衡,2007年中國貿易順差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現在這個比例已下降到3%。」
  
雖然人民幣匯率已不在被嚴重低估,但是它對於中國經濟構成的挑戰迫在眉睫。首先,匯率持續升值意味著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加昂貴,削減了中國低勞動力輸出的發展模式的優勢。香港研究機構Asianomics的研究員吉姆‧沃克表示全球越來越多的製造商已經把工廠前往比中國更便宜的國家。「這個趨勢在東南亞非常明顯,勞動密集、低技術含量的生產已經開始撤出中國。」
  
此外,由於資本流動越來越平衡,外國投資者似乎對人民幣失去了興趣,也不再注入大量資金在中國投資。在對人民幣需求不溫不火的情況下,香港銀行存入的人民幣金額已從去年11月的頂峰縮水10%。而另一方面,中國富裕的精英把自己的資產轉出中國,在世界各地搶購地產,為今年秋季領導交接可能會產生的動盪做準備。這兩個趨勢導致流入中國的資本放緩,而流出中國的資本加快,中國外匯儲備也無法按以前的速度增長。在過去的一年內,中國外匯儲備僅增加8%,遠遠低於過去9年平均25%的增長速度。
  
蓋特納代表團的政府官員表示,雖然從今年四月起中國開始允許每日交易貨幣從0.5%到1%的波動幅度,但是這遠遠沒有達到自由市場經濟中的貨幣波動幅度。西方政府也要求北京當局放寬市場監控以及對國內企業的保護政策,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等新興行業。

相關新聞
《華爾街日報》:人民幣升值或戛然而止
資金避險撤離中國  人民幣兌美元連現跌停
人民幣連10天觸及跌停區
人民幣升很大 創6年多來紀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