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超市型食物銀行 台中搶全台第一

人氣: 13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8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取代統一發放,全國第一家實體食物銀行23日以超市型態,在中市中區第一廣場開張營運,提供邊緣戶、中低收入約2千戶更多的物資選擇,時間彈性又人性化,年底前大里,豐原和海線地區也將陸續開辦。23日到現場的林先生激動流淚說,「因長期洗腎,還有母親、2個唸書的孩子要養,食物銀行幫了很大的忙,真的很感謝。」

由紅十字會承辦的「綠川店」實體食物銀行,180多坪賣場由民眾邱進發、王智慧無償提供。來自企業及學校的捐贈物品,林林總總的食品及生活用品,整齊的排放在貨架上,「我爸爸說,東西要懂得分享。」一位小朋友在捐贈的餅乾上,貼上祝福的話。

社會局長王秀燕說,「食物銀行」在沒編列預算下,從無到有,全是集結眾多民間資源才有的成就。與物資補給站不同的是,實體食物銀行每天都開,民眾可依需求領取,額度也不需一次領光。中區綠川店開張後,凡設籍中西區,由里長、社工認定發卡,以1點相當於1元的價值,分1,000點、1,500,及2,000點就近選取物資,社會局不再統一發放,其他27行政區,仍會按月發放物資。

參與促成提案的立委林佳龍說,食物銀行涉及到企業捐贈能否抵稅、物資存放的衛生安全等,透過社會救助法修改,將賦予正當法源,內政部有責任協調在地,委託非營利組織經營,在遇災難時,物資調動才於法有據,能有即時救助。

紅十字會台灣台中支會長劉昭惠說,食物銀行最早源自「台中縣市慈善平台」、「萬家燈火希望包裹」,成立超市型實體食物銀行,台中已有2,000戶、上萬人獲助。總幹事陳玠甫表示,目前有20多家企業定期捐贈物資,目前較為缺乏婦幼及老人用品,下一階段希望能提供生鮮及冷凍食品,但因冷藏耗電量大,還需再評估。

什麼是食物銀行?

食物銀行(Food Bank)是提供食物給有經濟困難、弱勢者的非營利組織。食物來自食品生產商、賣場,也有個人捐贈,已經成為社會救助的一環。

各地的食物銀行營運模式也不盡相同,有些負責收集、分類、檢查食物的品質,再分送給社區、機構,再由機構把食物分配給需要幫助的個人,也有直接將食物給個人的食物銀行。但有研究發現,食物銀行的效率不如國家的福利單位。

第一個食物銀行

據維基百科,世界第一個食物銀行成立於1967年,美國人韓格爾( John van Hengel)在亞歷桑那州成立了聖瑪莉食物銀行聯盟(St. Mary’s Food Bank Alliance)。韓格爾是社區餐廳的志工,他知道有些雜貨店會丟掉快過期,或包裝破損的食品,於是他開始搜集這些食物給社區餐廳,但食物的數量快速增加,於是韓格爾在聖瑪莉教堂的協助下成立了分配中心,為所有需要食物的單位服務。

遍布世界20餘國

食物銀行在1970年代擴展到美國其他地區,在糧食價格飛漲及經濟衰退的時代,食物銀行更是在世界各國相繼成立。1984年,法國成立了第一個歐洲食物銀行,後來又擴展到非洲、亞洲等20多個國家。

(責任編輯:羅令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