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欣然:信守諾言 天地可鑑

——觀《笑談風雲》知古人誠信

鄭欣然

人氣 63

【大紀元2012年09月04日訊】觀章天亮的《笑談風雲》,其中娓娓道來的故事講述了歷史的風雲變換,同時展示出了古人的道德境界。古人對誠信的信守,似乎超出了現代人的想像,不信我枚舉幾例,就足夠你瞠目唏噓的了。

話說伍子胥在逃亡途中,受到很多人的恩惠,在《東周列國志》中記載了這樣的一段故事:伍子胥帶著公子勝路過溧陽,曾在瀨水邊上向一位浣紗女乞討一餐飯,伍子胥十分感激並叮囑她不要洩漏他的行蹤。古時的女子是非常重視貞潔的操守的,浣紗女因為自己的行為有悖於女子貞潔的道德理念,就抱石溺水了。伍子胥遂咬破中指在石頭上寫下「十年之後,千金報德」。數十年後,伍子胥滅楚歸來,再到瀨水邊上,那個浣紗女自溺的地方,拿出一千斤黃金,沉到水裡,以報答她的德行。他說,女子泉下有知,要明白我當年曾經對你許下的諾言,我沒有欺騙你。

再說,伍子胥在逃難時遇到的第一個人,是他的好朋友申包胥。他們之間有一個約定,申包胥盡朋友之義,成全伍子胥的孝道,沒有抓捕伍子胥,允許他滅掉楚國。但之後,申包胥要為國盡忠,恢復楚國。十六年後伍子胥滅了楚,申包胥便兌現自己的諾言。於是,有了歷史上「七天七夜哭秦廷」的感人史料。申包胥向秦哀公求援請兵,秦哀公不願出兵。申包胥站在秦國朝堂上放聲痛哭,接連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最後嗓子哭啞了,眼睛都哭出了血。他的誠心、忠心終於感動了秦哀公,答應為楚國出兵打吳國。申包胥親自率兵陷陣,成為復興楚國的功臣。

另一則隱喻的是即使是無言的諾言也要兌現的「季札掛劍」:季札出使列國,經過徐國時,徐國的國君盛情的接待了他們。宴席上徐國的國君表現出非常喜愛季札佩戴的寶劍,季札知道徐君的想法,雖然也有心將寶劍相贈,但還要出使很多國家,就沒有將寶劍獻出。出使回來時,季札又到徐國,但徐君已經死了,季札就把佩劍取下來,系在徐君的墓前的樹上後離開了。隨行人員問,徐君已死,寶劍為何還要給他?季札說:「之前我在心裡已經答應把劍送給他了,我不能因為他死了就違背自己曾在心裡對他的承諾啊。」

古人講求誠實守信,表裡如一,言行一致,自覺遵從言而有信的準則。承諾一言既出,即是以天為誓,天地為證,天地可鑑,以此約束內心,做到言出必行。伍子胥明知浣紗女已逝,卻珍重其恩情如山,千金沉水以示對其恩惠的祭拜,這樣的諾言,是古人對恩德的義舉;申包胥對朋友行義,對國家盡忠,這樣的諾言,是古人價值觀的體現,兼顧「忠、義」,赤膽忠心;而季札是歷史上記載的一位高德之人,即便是沒有說出來的承諾,他也要去兌現,「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誠信是立於天地之間,無愧於心的光明磊落。其實,人能做到不自欺,也不欺人,就會活得坦坦蕩蕩。

人無信則不立。誠信,是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就是說如果人沒有信用的話,不知道他還能做什麼。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誠實守信不僅被看作「立身之本」、「舉政之本」、「進德修業之本」,甚至擺到關係國家興亡的重要位置。

如今的中國大陸,誠信缺失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社會誠信危機是如何造成的?無神論、唯物論、鬥爭哲學的中共黨文化體系對國人人生觀、世界觀的成功改造,使社會充斥「假、惡、鬥」,最終導致人性缺失、道德淪喪成為社會現實。追溯古人信守諾言的遺風,緬懷「仁、義、禮、智、信」作為社會五常的年代,面對今天「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的社會現實,不僅僅需要呼籲的是社會誠信,更要大聲疾呼傳統文化的復興,正統價值觀的回歸。

☆ 其它精采內容請參觀:【笑談風雲】第一部《東周列國》24集; 第二部《秦皇漢武》45集合輯

相關新聞
【鄭欣然】:與胡錦濤談天命(上)
【鄭欣然】:與胡錦濤談天命(下)
【鄭欣然】:「中共邪靈附體」從洗腦開始
【鄭欣然】:何以無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