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紛紛漲價 便宜投資何處尋?【股票篇】

譯者:金濤

人氣 5

【大紀元2013年03月16日訊】道瓊工業平均指數陷入熊市近四年後,本周連創創紀錄新高。但投資者們不要指望股票或任何其他主要資產類別將會再次以146%的速度增長。

道瓊指數反彈只是金融市場的局部。自2008-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從政府和企業債券到石油和其他商品,所有的資產都已獲得大量收益。金融市場漲勢一部分來自美國經濟的緩慢復甦。但更為重要的是,美聯儲通過貨幣政策讓市場充斥廉價資金。

現在的問題是:美國的貨幣政策刺激讓幾乎所有的資產都變得昂貴。

紐約首鷹投資管理公司(First Eagle Investment Management)投資組合經理Jean-Marie Eveillard表示:在整個市場上,通常有足夠機會來買便宜資產。但在今天這些機會則相對較少,而且主要是股票。

但這並不意味著聰明且有耐心的投資者們沒有賺錢的機會。投資者們可以通過投資股票、債券和商品來贏利。

通過一個方法簡單的衡量,美國股市現為中度廉價。標準普爾500指數現價為其營業收益(operating earnings)的15.9倍。而在2000年,這個數字為28.4倍;而長期平均為18.8倍。

透過ETF投資美國股市

投資美國股市的最簡單和最便宜的方式是通過一個指數共同基金(index mutual fund)或一個交易所指數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 ETF),來以較低成本捕捉整個股票市場走向。例如安碩核心標準普爾總計美國股市ETF(iShares Core S&P Total US Stock Market ETF)。該指數基金持有1502股,而年經費(annual expense)只有0.07%。也就是說,每1000美元投資收取費用為7美元。

如果某些投資者對股票市場屢創新高感到緊張,他們可以考慮便宜或風險較低的投資組合。先鋒價值ETF(Vanguard Value ETF)年經費為0.1%。該指數基金持有股票的平均交易價為其帳面價值(book value)的1.6倍。而帳面價值為企業淨資產(net worth)的一項基本衡量。這些股票整體來說比市場低約25%。而PowerShares S&P 500 Low Volatility ETF年經費為0.25%。該指數基金青睞在市場下跌時往往比其他股票損失更少的股票。

投資歐洲和日本股票

如果想要更好的回報率,投資者們應該放眼海外。如果投資者們能容忍壞消息的話,他們尤其應該投資歐洲和日本。法國興業銀行全球策略師Albert Edwards表示:歐洲是混亂的。但是,只能在絕對混亂的時候買絕對低價的股票。

巴克萊銀行(Barclays)資產配置策略師表示,如果調整後的長期收益(adjusted long-term earnings)顯示美國股票價格略微昂貴,那麼歐洲股市則擁有不尋常的吸引力。

如果使用這個衡量尺度,世界上10個最便宜的股票市場中有7個是位於歐洲。這其中包括愛爾蘭、義大利、法國和英國。在這些股票市場,所有近期股票交易價格不到其長期收益扣除通脹後15倍的平均價格。這表明,這些股市至少比美國股市價格低25%。而日本股票則是中度廉價,為長期調整後收益的19倍。

投資者們可以通過一些指數基金來直接且低成本的投資這些市場。例如安碩歐洲350指數(iShares Europe 350 Index),或先鋒摩根士丹利資本歐洲(Vanguard MSCI Europe)。這兩個指數基金重點放在最便宜市場上。另外還有安碩摩根士丹利資本日本(iShares MSCI Japan)和SPDR Russell/Nomura PRIME Japan等。這些指數基金的年費為0.6%或更低。

新興市場股票魚龍混珠

有許多美國投資者競相投資于新興市場,例如中國、印度和拉丁美洲國家。但是這些國家的股票已不像2008年和2009年時那樣便宜。例如,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指數研究公司(MSCI)表示,拉丁美洲股票在交易中價格為其最近盈利的15.9倍。這比美國股市更昂貴一點,雖然拉丁美洲在歷史上一直是高風險投資區。

分析師表示,新興市場股票魚龍混珠。投資者們應該牢記,這些股票不再是明確的便宜貨。與其試圖猜測股票贏家和輸家,投資者們應耐心的投資於一個廣泛且多元化的ETF,例如安碩核心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新興市場(iShares Core MSCI Emerging Markets)或先鋒富時新興市場(Vanguard FTSE Emerging Markets)。這兩個指數基金年經費為0.18%。

相關新聞
財政懸崖衝擊證券市場 專家:績優股逢低買
美股市收漲 標普500股指達5年來高點
中企撤出美國股市 2012年數量創紀錄
利多消息激勵 美股上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