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工時源德國 8成企業採行

人氣 27

【大紀元10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柏林特稿)許多德國企業實施彈性工時,讓員工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需求和生活狀況,在工作時間上做一些調整。能解決個人的後顧之憂,員工在工作上更具動力,其實有利於企業管理經營。

彈性工作時間的理念和實施其實源自德國。在1960年代後期就推動彈性工作時間的概念,甚至設計了彈性工時計時設備的德國人威廉.哈勒(Wilhelm Haller),也被世界尊崇是這項管理創見的先驅大師。

1935年出生的哈勒,20幾歲受僱於企業時,就觀察到朝九晚五一成不變的上下班時間,對於許多職場員工其實是很辛苦的事。他在1960年代後期開始推動彈性工作時間、不同時段工作時間和以年度工作時數為總計的概念,而且設計了一套計算工時的設備。這項創新的概念很快地就被大眾接受,而且從德國推廣到世界各地。

哈勒在1980年代運用電腦科技研發出第一套電腦計時系統,而許多中小企業也借助這樣的系統能有效地推動彈性工時。

許多德國企業採行彈性工時,讓員工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需求和生活狀況,在工作時間上做一些調整。能解決個人的後顧之憂,員工在工作上更具動力,其實有利於企業管理經營。

基本上,所謂彈性工作就是讓員工可以提早上班或是延後下班時間,不過,工作單位的核心工作時間(一般機構和企業多半是上午10時到下午3時之間)必須到班。德國公司施行彈性工時,多半是讓員工有兩小時以內的彈性。

對於家中有幼兒的上班族,施行彈性工時的公司,可以讓員工有時間在晨間把孩童送到學校後再到班。舉例來說,如果學校八時半才讓學生進教室,家長可以向公司申請十時再到班,這樣就有時間為孩子準備早餐,用過早餐,送他們去學校之後再從容地去辦公室。彈性工時不只對於許多德國職業婦女是最大的福利之一,也有不少男性會選擇和公司商量能在到班時間有些彈性。

資通訊科技的發展,帶動了另一種類型的彈性工作,就是通訊工作。許多歐美的科技公司早已開始推動,讓員工能有部分工時不必進辦公室,只要工作能如期完成即可。在北歐國家,甚至政府機構主管都可以選擇有部分時間在家工作,因為通訊科技精進,即使開會溝通都未必需要所有與會者坐在同一間會議室裡。

德國的大企業,例如西門子公司、BASF藥廠、Bosch電器公司和Volkswagen汽車公司,已經採取彈性工時多年。而近年來也有愈來愈多的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公司,讓員工可以享有這項福利。根據德國經濟及科技部的估計,大約80%的德國企業都已施行彈性工時。(詳細內容請參閱全球中央雜誌10月號)

相關新聞
企業要彈性工時  勞團憂心
台企業提彈性工時 勞團:不合理
王如玄:反對年計彈性工時
防過勞死 勞團籲廢彈性工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