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努力」是孩子最應具備的寶貴品質?

顏丹

人氣 11
標籤: ,

【大紀元2014年05月18日訊】近日,一項針對「孩子應具備怎樣的寶貴品質」的調查在中、美、日三國民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回應。占比高達75.3%的中國人認為,「努力」是孩子最為重要的品質;占比高達87.3%的日本人則認為,「責任心」是所有素質中最令人欣賞的;而對於美國人而言,彼此包容、互相尊重的特點似乎勝過一切,因此,民眾將最高的贊同率(71.8%)投向了「包容和尊重他人」。儘管除此之外,中、美、日三國的民眾都對「責任心」一項表現出了極大的認同,中、日兩國的民眾也對「獨立」的品質寄予了高度的期望。然而,從「努力」、「責任心」、「包容和尊重他人」這三個分別占比最高的品質中,我們仍能發現,不同國家的民眾所反映出的不同認知在某種程度上,都與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承以及對國民所進行的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事實上,按照西方國家較為注重人的個性發展以及獨立生存能力的方面來看,「努力」這個詞似乎更加符合美國社會敢於挑戰、追求創新的精神標準和大眾心理。而從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所體現出的「仁、義、禮、智、信」的東方文明來看,「包容」和「尊重」似乎原本是中國人記憶中一種或深或淺的、曾被淡忘卻從不曾遺忘的寶貴品質。然而,今天的中國父母在權衡「努力」與「包容和尊重他人」的這兩種特質時,不但未能按照中國的天道傳統來尋根溯源、對孩子的世界觀、價值觀給予明確的標準和判斷,甚至對於「努力」一詞的本意也牽強附會的加上了「不信命」、「不服輸」、「你爭我奪」的偏激內涵,而努力之後最終所要達到的目標更是以實現個人利益與安逸享樂的訴求為主。

中國的父母不僅在調查中將「努力」視為孩子理應融會貫通的第一門學問,更重要的是,在實際的生活中,他們也是毫無偏差的按照這一標準來教育、引導孩子。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們從孩子剛剛開始以新奇的目光打量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已經為他們安排了長達十幾年的「馬拉松」式的學習歷程。從那時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期待瞬間衍變成剝奪孩子天性自由的無形黑手,一心只為了孩子的那份舐犢情深也就這樣在不經意間釀造出一幕又一幕類似「揠苗助長」的悲劇。於是,在一種急功近利、且不達目地誓不罷休的「努力」下,當時的少年即便成了才,或許也不過只是在推杯換盞之間流於庸才,在利益與慾望之間淪落為一樁朽木之才而已。在中國的教育亂象中,我們甚至不難發現,類似小學生畢業留言寫著「加油!努力!為了人民幣」、「夢想將來有很多錢」這樣的驚人詞句就足以印證眾多父母對孩子要求「努力」的期待已經對他們造成了難以彌補的無形傷害。

如此看來,「努力」一詞的本義或許並不具備中國父母所理解的這些內涵,恰恰相反,若將一份「努力」踐行在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以及內心淨化、精神昇華的積極態度上,那麼,不僅孩子的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和希望,整個國家和民族也將擁有煥然一新的面貌與未來。然而,在與美、日兩國的對比調查中,中國的父母卻對他們有意無意的強加了扭曲內涵的「努力」表現出了無人能及的期待。除此之外,類似「包容」、「想像力」、「毅力」、「無私」、「自我表達」等這些遠比「努力」來的更為彌足珍貴的品質,中國的父母也未表現出比美國、日本更勝一籌的期待。反觀之下,中國父母對不同品質關注程度的對比也再次證明,他們所認為的「努力」或許真的並未包括「無私」、「包容」等這些更應讓孩子具備的品質的內涵。

未曾受過中國五千年道統洗禮的西方家庭在面對孩子的人格塑造時,居然也深刻的懂得應將詮釋著內在精神的「包容與尊重」的品質放在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身處在同一文化圈、並與華夏文明一脈相承的日本民族也堅持認同「責任心」這種無關乎利益的品質應被視為教育的重中之重。無論是不同的文化脈絡,還是相同的文化起源,相比之下,中國人的認知卻總是顯得如此疲軟、或是偏離正確的方向。若是追根溯源,作為國家和社會大環境中的一份子,身為父母者其實也是教育體系下應運而生的一種結果和產物,只是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我們的父輩又是從幾何時起,就開始不約而同的將這種為利而忙的「努力」視為教育下一代的核心與根本呢?或許過往那些並不久遠的「與天斗、與地斗」的歷次運動就能恰如其分的給出回答。

相關新聞
新西蘭的孩子  如今在哪兒玩
研究:準媽媽飲食習慣 對孩子健康影響深遠
美國亞裔和白人孩子更易獲得成功
誰在迫害品學兼優的好孩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