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漁業資源危機 律師:掠奪經濟不應繼續

人氣 6

【大紀元2014年09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霞報導)浙江省近年來漁業資源日漸匱乏,大黃魚和烏賊目前已基本絕跡,漁業資源面臨危機。有漁民稱,近海已經無魚可捕。浙江律師表示,掠奪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造成資源枯竭,如不改變將無法繼續。

據陸媒報導,素有「東海魚倉」、「中國漁都」之稱的浙江省早年盛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這四種魚類號稱「四大漁產」。近年來,漁業資源卻日漸匱乏,大黃魚、烏賊已基本衰竭,僅剩營養水平很低的蝦蟹和雜魚,漁業資源正面臨危機。

浙江漁場目前的資源量約為每年400至500萬噸,可捕量約為200至250萬噸,但近年來每年的實際捕撈量都超過300萬噸。漁業資源在2002年時有69%可以直接上市,31%需加工成魚粉等飼料售賣。10年後比例完全倒轉,捕撈物僅30%多可直接上市,其餘絕大部份只能用於加工。

而浙江省漁場今年的伏季休漁期已結束,約3.4萬艘漁船近日正式開始出海捕魚。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縣漁民王先生對大紀元記者說:「近海都沒甚麼魚了,捕不到,都要到遠海,甚至到和別國有爭議的地方去(捕魚),沒辦法,總要生存的。」

王先生表示,浙江近海漁業資源近10年來一直很差,目前基本沒有甚麼魚可捕,都是些蝦蟹之類,漁民捕魚很困難。到遠海去捕魚要用大船,還要加上探測儀器,同時還要看運氣。出海有時會捕很多魚,但有時連成本都賺不到。今年有很多小型漁船在港口停放,根本沒有出海,因為捕不到魚。

官方稱浙江漁場漁業資源衰竭的兩大原因是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漁民大量採用拖網、帆張網和燈光圍網等對漁業資源殺傷大的作業方式捕魚,導致漁場資源持續減少,資源品種和質量降低。帶魚和小黃魚種群結構呈小型化、低齡化趨勢,筷子長度的帶魚都被捕撈;大黃魚和烏賊已基本衰竭,很少能見到;主要漁業資源被營養級水平更低的蝦蟹類、小雜魚代替;被捕撈後只能做飼料的小雜魚和蝦籽每年約有100萬噸。

浙江省律師龍永生對大紀元記者表示,中國自1989年以來,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是環境的嚴重污染、貪官增多、資源枯竭、道德和人心下滑、對利益的過度追求等等社會問題,而這些都是人的信仰缺失造成的。沒有信仰的人唯利是圖,甚麼都敢幹,毫無顧忌,造成社會環境的極度混亂。

「帶魚的繁殖能力最強,在20年前能吃到那種又寬又大的帶魚,可現在吃的帶魚幾乎就是以前帶魚的尾巴,非常非常小,市場上也幾乎看不到大魚。過度捕撈資源導致生態環境發展的不可持續,各行各業都反映出這個問題。近二三十年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對環境的掠奪性發展,資源越用越少,這種模式肯定不應該持續下去了,否則不僅是對子孫後代不利,對現代的人也已經非常不利了。」龍永生律師說。

龍永生還稱,目前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中國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而浙江省的污染問題也特別多。環境污染如此嚴重,顯然不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目前中國這些官員為政績,商人為利益,都是急功近利,根本不考慮環境。這種掠奪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給中國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

「青山綠水才是真正的財富。如果人沒有信仰,環境都被污染,社會環境又這麼差,錢再多有甚麼用呢。」龍永生律師說。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中國大陸漁業生態環境欠佳經濟損失數十億
污染使中國去年天然漁業資源損失逾36億元
去年中國大陸海洋漁業污染事故多損失嚴重
金門兩團體小三通 中國福建考察農漁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