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成:高速公路永遠沒有停止收費的一天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5月13日訊】我算明白了,在時下的中國,最賺錢的營生不是辦企業,更不是什麼勤勞致富,而是修幾條高速公路,然後坐地收錢。據專家估算,全國高速公路一年收費在4000億元以上,可以說是「日進斗金」,暴利多多,因此高速公路被稱為「印鈔機」。

還是讓我們具體看看高速收費的暴利吧。資料顯示,廣深高速當初投資114億元,截至2012年已累計收費超過410億元,收入遠遠超過投資;山東省交通部門公開的資料顯示,2013年政府還貸高速公路共收了104億元的通行費,這還不包括約占四成的經營性公路的收費;即便是西部地區的廣西,通行費總額也達到了84.8億元。

在這些巨額通行費的背後,是經營企業的驚人利潤。主營廣佛和佛開高速的廣東省高速公路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年報顯示,該公司今年上半年淨利潤率達26%。同樣由年報可以看到,深圳高速、山東高速、成渝高速等企業的利潤率多在30%以上。這一利潤水準甚至超過金融、房地產等行業。

隨著汽車進入千家萬戶,駛上高速的汽車只會越來越多,高速路已經變成了「吸金路」,端的是「車輪一響黃金萬兩」。

想當初,收費高速公路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說是「貸款修路,收費還貸」,出發點還是挺高尚的。那麼,高速收費得來的暴利全部用來還貸了嗎?

以山東省為例,一年上百億元的巨額收費並沒有全用在還貸上。山東省交通運輸廳給出的「帳本」顯示:2013年政府還貸公路收費主要用於還貸和維修。其中歸還本金和利息約85億元,大中修及養護約7億元。但歸還利息部分不僅是高速公路,還包括二級公路和農村公路債務利息。換言之,高速收費不僅還了自己的債,還替「兄弟道路」還了債。

除了還貸和企業暴利,巨額通行費背後黑幕重重,表現出的是高速管理公司錢多任性的胡作非為。幸虧此前審計署曾對18個省份的高速收費進行了專項審計,給公眾揭開了一些黑幕:

一是閒置和挪用。巨額通行費中的大量資金被閒置,並沒有用於還貸,有些資金還被挪用於建樓堂館所、投資股票等;

二是養人。高速企業雖然已經是人浮於事、超編嚴重,但還能發放起高額福利。據瞭解,有一家高速經營企業編制27人,實際卻多達156人。2013年,山東省政府還貸公路收取通行費中用來供養運營單位和企業的費用高達7.6億元。收費員的工作儘管非常枯燥乏味,但月入萬元的優厚待遇,曾引起不少研究生對這一職位趨之若鶩。記者從廣州一家路橋公司職工處獲悉,一般員工月收入在8000元到1萬元,而一個路段的專案負責人,手裡管理的資金上億元,一年收入可達30萬元。

三是利益輸送。在收費權轉讓中,有的領導幹部違規插手,導致國有資產受損,而個人從中謀取巨額利益。審計發現,合巢蕪高速公路收費經營權轉讓中,國有資產流失12.4億元。

本來,這些收費高速公路,即將迎來收費到期的高峰。然而,這麼大的一塊肥肉真的是讓人難以割捨,於是,有關部門就厚著臉皮找種種藉口,以便能繼續收費。去年,山東交通部門宣佈,2014年底到期的15條(段)高速公路將繼續收費,主要理由是償還銀行貸款。山東給出的另一個理由是,截至2013年底,全省高速路累計貸款餘額達589億元。為此,山東實施了「統貸統還」的辦法。無獨有偶,新疆等地也對到期公路採取了延期收費。

各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活動早就開始了。此前,各地延期、超期收費採取的辦法是,將原屬政府收費還貸公路變更為經營性公路,而在國家有關部門明令禁止變更屬性後,地方就祭出「統貸統還」的絕招。什麼是「統貸統還」呢?還是讓我們聽聽廣東一家高速公路公司負責人的說法吧。「實行‘統貸統還’,就是說只要有一條路還沒還清貸款,所有其他路不管還清、到期與否,都將繼續收費。」一時間,各地群起效尤。目前,包括山東、山西、河南等多個省份均確立了「統貸統還」的政策。

實際上,「統貸統還」只是一些既得利益集團與部門的貪欲極度膨脹的產物,嚴格說來是違法的。在法律人士看來,「統貸統還」與收費公路管理條例有衝突。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認為,只要路網在不斷完善,地方有修不完的路,也就意味著或許沒有停止收費的一天,收費還貸會變成一個無限循環的「陷阱」。

儘管交通運輸部發言人何建中明確提出,到期的收費公路應嚴格按照《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的規定,到期後停止收費。可是若想真的做到這一點,高速公路就必須回歸公益性。在還清政府貸款之後,國有部分就應讓路於民、讓利於民。包括養護費在內的開支應該由公共財政承接下來,這是政府和公共財政必須承擔的責任,這才能體現高速公路的公益性。

可是,在現階段的中國,高速公路能回歸公益性嗎?

嗚呼!難道中國的高速公路真的就沒有停止收費的一天了嗎?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曾蔭權否認醜聞 議員斥漠視民意
中石油團購房倒手賺4倍 被疑利益輸送
大陸高速路暴利驚人 平均毛利率56.08%
【陳思敏】:車到中秋份外堵 誰人唯恐不夠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