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世後記得殺手的包括這位總統

斯里蘭卡前總統帕雷瑪達沙轉世指證前生

文:旖林
font print 人氣: 740
【字號】    
   標籤: tags: , ,

轉世後,清楚記得前一世被殺死的細節、人名,這樣的新聞不只是一個兩個。 斯里蘭卡前總統帕雷瑪達沙也是其中一個。

被炸死 故斯里蘭卡總統四年後轉生農家男孩

1993年,斯里蘭卡總統帕雷瑪達沙被一名攜帶炸彈的印度教敢死隊員炸死的。1997年9月2日一個叫維傑巴胡的男孩出生在斯里蘭卡中部鄉村漢古蘭凱特的一個農家。

這個男孩一歲多的時候,表示不喜歡父母起的名字「維傑巴胡」,他自稱是「帕雷瑪達沙」。男孩甚至把前總統帕雷瑪達沙的家人說成是自己的家人。他常下意識的喃喃自語,叫著他前世老婆和兩個小孩的名字。

維傑巴胡還記得他前世被害的地點以及是誰殺害了他,當帶他到前世被害的地點時,這個一歲多的孩子哭了,他提起自己前世被一個名叫巴布的男子殺害。經查,炸死總統帕雷瑪達沙的那名印度教敢死隊員確實叫巴布。

維傑巴胡訪問了他前世的住所,他對住所表現出十分熟悉的樣子,他前世的同事去看他,他能認出來不少,還表現和他們很熟悉。這些同事覺得他確實是總統轉世,否則無法解釋這些異象。

斯里蘭卡硬幣上有帕雷瑪達沙總統的頭像,這個小小孩不止一次看著硬幣上的頭像,說「這就是我」。

了解總統的人說,這世他的暴躁脾氣與上世比較相似。不到兩歲,凌晨就起床盤腿祈禱,這也與前世的習慣一樣。

1999年1月經當地報紙一報導,好幾百人為了一賭這個連相貌都酷似帕雷瑪達沙的22個月大的前總統轉世男孩,而紛紛湧到他的出生地。

隨後,斯里蘭卡各種報紙廣泛報導了斯里蘭卡前總統帕雷瑪達沙投胎轉世的詳細情況,國內許多家報紙都予以了轉載。

其實輪回轉世的實例非常多,一點不稀奇,只不過這個小小孩是斯里蘭卡前總統投胎轉世的,就顯得特別一些、轟動一些。

不合科學法則的奇聞頻頻出現的意義

轉世之後,小男孩能夠知道前世自己被害的所有情節以及是誰殺害了他們。實際上,他本人臨死之前根本不知道這一切。為甚麼死了反倒知道了呢?

可見,有些領域是科學家的研究空白。雖然人解釋不了,可這些現象卻是真實存在的,沒有人可以反駁的。

類似新聞的出現,不是讓大家把注意力放到去研究這些現象、去找出準確的答案,而是為了讓人類明白,並不是「人死如燈滅」,也不是幹了甚麼沒有人知道,該還的、該報的,總是會來臨。(摘錄)@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下面的內容出自古希臘柏拉圖著《理想國》中文譯本的第十卷。這是先知蘇格拉底講述的故事。
  • 人的個性、習慣或一生中的遭遇,或多或少會受到前世的影響,有的人知道,但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研究輪迴轉生的著名學者史蒂文森(Ian Stevenson),就曾經研究過一個帶有前世記憶的德國人案例,此人根據記憶找到前世的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得知前世的生活,而且還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
  • 輪迴轉世是目前人類科學未能掌握的領域,世上有人相信,有人懷疑。目前,科學無法否定輪迴轉生的存在,在西方,輪迴轉生還成為一個學術研究領域,能記得自己前世生活的案例屢見不鮮,在兒童身上更是常見,其中一名美國5歲男孩記得自己的前世是一名30歲的黑人女子,且在那一世在一場建築物火災中死亡。
  • 世的張青為了報答李誠,轉生成李誠家的馬來報恩。李誠給大馬起名還叫張青。大馬張青還完債後去世,李誠把大馬葬在村頭的樹林裡,每到年節都去給他燒紙。此事發生在遼寧省朝陽市大廟鄉的一個山村。事情沒發生前,該村子叫「韓母頭溝」,故事發生後就改叫「李誠杖子村」了,一直到現在。
  • 作者的老姥爺(母親的外公)李生在應試住店時,巧遇一位同來應試的陳姓書生,陳向他袒露自己的前世曾經是穿山甲和豬,並讓李生看自己後背的九片穿山甲鱗和左手的豬蹄。此後,李生一心修佛向善,最終修得正果。
  • 昨天大陸一頭豬跪拜寺廟的圖片新聞引起網絡轟動,據最新消息稱,這頭豬的主人後悔太遲獲悉豬下跪的消息,目前這頭豬已經被送去屠宰場,但網上人們議論豬通靈性的熱度卻不減,再掀起輪迴轉世的熱議。
  • 泰國,曾發生一女子帶著她前世的護身符轉世的事例。在她遺體入棺時,家人按照她生前的吩咐,讓她的右手掌緊握著這個護身符。…
  • (shown)一日李財主正在午睡,朦朧間看見多年前在他店裏住宿的老和尚身背錢叉子來到他面前......
  • (shown)胡僧忽然走上台階來,對嬰兒說道:分別已久,你可好嗎?
  • 在貴州、湖南、廣西交界處的侗族聚集區,生活著一群能夠清楚地記得自己前世事情的人,有的與前世親人再續前緣,人數逾百人,被稱為「再生人」。據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坪陽鄉調查統計,坪陽鄉在世的再生人超過110人,是目前所知的世界範圍內出現的人數最多,最為集中的「再生人」群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