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密碼系列】

劉曉:天壇的文化密碼

人氣 381

【大紀元2015年09月07日訊】位於北京南部的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求五穀豐登的地方。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祭天,而大約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祭天的活動,已知的祭天儀式開始於周朝。祭天,成為了國家最重大的典禮。

通常,天子祭天要選在國都的南郊,這是因為按照陰陽五行,天為陽,南方為陽位。此外,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所以祭天之壇要建成圜形,而冬至是陰盡陽生之日,所以最重要的祭天儀式一定是在冬至。不過,從明朝開始,明清皇帝,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初一到初十間)和孟夏(夏季的首月)、重大節日等都到天壇祭天。

現在世人看到的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1530年,嘉靖皇帝聽從大臣的建議,決定分祭天地,即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改名地壇,大祀殿廢棄後,改為祈谷壇。1538年,祈谷壇被廢,後建大享殿。清朝乾隆時期改名祈年殿。

如今的天壇從外觀看,北牆呈半圓形,象徵天;南牆為方形,象徵著地,且北高南低,表示天高地低,符合「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從天壇南門進入,首先看到的是圜丘壇,它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主要建築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等。圜丘形圓像天,三層壇制,每層四面設台階,各為九級。在最上層的中心是一塊圓石,稱為「天心石」,是皇帝祭天時恭讀祝文的地方。站在上邊,即便小聲說話,也會變的十分洪亮。可以想像,每當皇帝在這裡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充滿了莊嚴的氣氛。

天心石外鋪扇面形石塊九圈,內圈九塊,並以九的倍數依次向外延展,即第二圈為18塊,第三圈為27塊。此外,各層漢白玉石欄板和望柱的數目,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這是因為「九」為天數中的最高,而皇帝作為「上天」在人間的代表也是「九五之尊」。

離開圜丘,就進入皇穹宇院落,它位於圜丘的北側,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皇穹宇由環轉16根柱子支撐,外層八根簷柱,中間八根金柱,兩層柱子上設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撐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內滿是龍鳳和璽彩畫,天花圖案為貼金二龍戲珠,藻井為金龍藻井。其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國古建中是獨一無二的。

皇穹宇院落周圍的圓形圍牆,牆身用山東臨清磚磨磚對縫,藍琉璃筒瓦頂,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當遊客稀少時,人們分別站在東西配殿的後面靠近牆壁輕聲講話,雖然雙方距離相距很遠,但是可以非常清楚的聽見對方講話的聲音。這是因為圓形十分光滑,可以導致對音波的折射。而這也帶給人天人感應的氛圍。

離開皇穹宇再往北走,會經過丹陛橋,它是連接祈谷壇南磚門及其南天門的甬道,也是連接祈谷壇和圜丘壇的軸線,長360米,寬30米。其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因為向北行是上「天」,所以要步步登高。丹陛橋上有三條石道,中間為神道,是祭祀的神牌所走,左邊是御道,是皇帝走的,右邊是王道,是王公大臣們走的。

走過丹陛橋,就到了祈谷壇,其中最重要的建築是祈年殿。祈谷壇的祭壇為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壇為三層,院落為方形,還是天圓地方宇宙觀的體現。祈年殿是三重藍琉璃瓦,圓形屋簷,攢尖頂,寶頂鎏金,與「天」的顏色契合。

大殿內由28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中間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屋簷;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簷,外圍12根簷柱支撐第三層屋簷。4根「龍井柱」,象徵著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根大柱比龍井柱略細,名為金柱,象徵一年的12個月;外層12根柱子叫簷柱,象徵一天的12個時辰。中外兩層柱子共24根,象徵24節氣。而從這樣的設計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氛圍。

根據記載,明清共有22位皇帝來天壇祭天,而古人正是通過祭天來表達人們對於上天哺育萬物的感恩之情,同時亦祈求皇天保佑華夏子民。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北京十大廟會“鬧”新春
天壇新開神秘“御茶房”只接“洋”客不納國人
北京斥資修繕歷代帝王廟
北京景點門票漲價 天壇從15漲到50元最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