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蔣經國傳》再版與習近平思變

人氣 2667

【大紀元2016年01月16日訊】2016年新年伊始,北京當局就釋放了相當多強烈的信號,而這些信號間無疑存在著內在的關聯,其中由美國人陶涵撰寫的《蔣經國傳》的再版就是信號之一。為甚麼要這樣說呢?

《蔣經國傳》是在2000年寫就的,中文版最早在大陸出版是在2010年,今年不過是再版,內容並無太多改變,但兩個版本單從其封面就透著明顯的不同。2010年版的封面貫穿的是蔣經國年輕時身穿戎裝的大幅照片,除了書名、作者名和一行描述其背景的小字外,並無其他褒貶之詞,可以說處理的是相當低調。然而,2016年的再版的封面卻截然不同,同一張照片只佔了封面的二分之一,其餘二分之一則是書名、作者名、推薦者和更多的推介之詞,如「台灣民主與現代化的推手」,「理解20世紀的中國,理解蔣經國的選擇」。

顯然,在此時再版,並如此高調處理封面,想要對外傳遞的信息並不簡單,是否也在暗示要「理解21世紀的中國,理解現高層的選擇」呢?

與此相配合的是,大陸澎湃新聞網在1月13日以標題《山雨欲來:蔣經國晚年最後一搏》轉載了《蔣經國傳》部份內容,主要是蔣經國晚年解除台灣多年戒嚴,解除實施30多年的黨禁和報禁,促進政治民主的敏感內容。在大陸仍處於禁止個人組黨、禁止個人團體辦報等大背景下,突出蔣經國在台灣的政治改革內容,同樣在傳遞不尋常的信息,這也難怪有網友質疑這是否在發出某種信號:此時是風雨欲來,習近平正在放手一搏。

或許1月5日官媒《人民日報》用戶端的一篇文章,可以有助於我們理解《蔣經國傳》在此時的再版和如此處理封面。文章稱可以用「變」字來概括習近平掌舵中國這艘大船的三年,「變」體現在反腐、改革、治吏、外交、經濟、軍隊等多個方面,其對外傳遞的就是「沒有不能打破的慣例,沒有不能改變的傳統」。從習近平在2015年的諸多所為看,其確實一直在思變,行動上也一直在變,甚至屢屢突破常規,明顯與以往的中共領導人行事不同。而文章最後還表示,在以後的日子裡,人們會習慣於習近平帶來更多的「不一樣」,最終變的「習」以為常。換言之,2016年,習近平很可能還有突破慣例、常規之舉。

思變的習近平不會不注意到當年台灣集黨、政大權於一身的政治強人蔣經國的選擇。彼時,在面對黨內的反對聲音時,蔣經國如此說道:「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因應這些變遷,執政黨必須以新的觀念、新的做法,在民主憲政的基礎上,推動革新措施。唯有如此,才能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才能和民眾永遠在一起。」

今天的大陸與當年的台灣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一黨獨裁下,環境污染嚴重,社會不公現象普遍,城市治安狀況糟糕,缺乏社會公德,對惡劣行為麻木不仁,民眾怨聲載道,人心思變……而意識到變則通的蔣經國在台灣經濟騰飛的同時,開始有意推動台灣政治轉型。

1986年10月10日,蔣經國在「國慶」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向歷史交代」的講話,表示要對歷史、對十億同胞、對全體華人有個交代。他還多次強調要尊重憲法,依憲治國,要保障憲法前提下的公民集會、結社、組黨的權利。為了推動台灣社會的政治轉型,蔣經國還採取了如下措施:調整決策機構,提升開明派力量;組織革新小組;解除「戒嚴令」;開放「黨禁」,允許成立其它政黨;開放「報禁」,允許私人興辦媒體;革新黨務;不在台灣境內立碑立像與推動台灣本土青年從政。在1988年蔣經國去世後,台灣逐漸走上了民主之路,並在1996年3月,實現了首次總統直選。蔣經國的身影也是「歷久彌新」。

反觀現今大陸,也是人心思變,習近平在「變」的同時,亦提出了「中國夢」,並強調了「人民」二字,而如何做到這一點,中國將走向何方,是擺在習近平面前一個關鍵題。

在筆者看來,習近平已經做出了某種選擇,從有習陣營背景的財新網相繼發表否定文革的《鄧小平與中國的進步》和涉及轉型正義的《為甚麼需要真相委員會?》等文章,從曾任山西省長、現任中山大學教授於幼軍舉辦首個「反思文化大革命」的系列講座到拆除毛巨像、諷刺毛的畢福劍復出,從批「政治野心膨脹」官員到抨擊「老子天子第一」和「太上皇」之語被釋放,從拿下江派眾多高官以及暗示周、薄、令、徐政治陰謀破產……加之《蔣經國傳》的再版和習近平思變信號釋放,等等,都在昭示著2016年習近平會有不尋常之舉。而按照此前大紀元發表的特稿所言,抓捕江澤民和拋棄中共才是堪稱最具有歷史意義的「破常規」和不尋常之舉。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郝吉林:我在蔣經國身邊十四年
蔣經國50年前手植扁柏 11月重現明池
別了還來:蔣經國和卡扎菲的骨灰今何在?
胡平:沒有共產黨,就沒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