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高考不公的關鍵是家庭背景不同?

人氣 510

【大紀元2016年10月10日訊】對於中國高考亟需改革的議題,最近某網媒給出了這樣一個觀點:進入一個省或市的重點中學,會大大提高獲取理想高考分數和加分優惠的幾率;而有一個重要因素決定了學生能否進入重點中學——家庭背景。也就是說,考上大學或好大學的前提是先考入重點中學,而能否考上重點中學,其實是拼爹的結果。

與這一觀點相契合的,是源自2009到2013年的5年間,針對在北京讀大學的4771位本科生所進行的「首都大學生成長追蹤調查」中的一些資料。這些學生就讀的大學被劃分為精英大學(北大、清華和人大)、211大學(除上述三所)和非211大學三類。最終的資料顯示,精英大學的學生中,30%來自中上或上等經濟地位的家庭,而在211大學和非211大學分別只有18.6%和14.6%。精英大學裡來自農村或鄉鎮的學生比例為19.2%,而在另外兩種類型的大學裡這一比例分別為31%和32.8%。

以上這組惟一能讓我們在經濟條件與考上大學的可能性之間產生些許遐想的資料似乎並未證明家庭背景在孩子升學、尤其是升大學過程中所起到的決定作用。在北大、清華這類知名學府中,30%的學生來自富裕家庭難道是一個值得深究的現象嗎?另有一項資料顯示,精英大學裡近80%的學生來自省級或全國重點中學。然而,這也只能證明,重點中學的學生考上北大、清華的概率可能會更高。不管怎樣總結、歸納,我們似乎都無法就此斷言,家庭背景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若沒頭沒腦的發揮想像,認為重點中學的老師手中都有一份當地富豪排行榜,然後挨著個的給家長打電話,最終喜迎他們的孩子來校就讀,這種遐想是否太戲劇化?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想想可能是因為家庭條件好的可以給孩子請名師輔導,但前提是孩子也好學上進;如此天時、地利、人和,孩子不進重點中學都難。但值得一提的是,沒有任何一項資料表明,家庭條件好與考入重點中學之間是呈正相關的。惟有一項「沾親帶故」的說法提到,來自收入中上及上等家庭的學生,其高考成績明顯高於收入中等及以下家庭的學生。

如此,有錢的孩子有條件上輔導班,所以高考成績往往比沒條件的好。可見,某網媒得出的觀點都是圍繞這一因果關係展開的。或許,我們不應否認這種因果關係的合理性,畢竟學生在學習上的投入,無論是否以高昂的學費為代價,都會有所回報。但反過來說,不靠補習班考上好大學的不也有19.2%的學生嗎?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指出,這與高考制度本身的不公相比,不過是小巫見大巫。與其說是家庭背景決定了學生能否考入好大學,倒不如說是高考這種不公平的錄取制度導致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拼爹亂象無處不在。

以北大、清華為首的精英大學在面向全國的考生進行錄取時,顯然不是按其家庭背景的排名來逐一錄取的。這裡不談搞關係、走後門的,只說錄取分數線是如何統一劃定的。美其名曰「統一劃定」,然而各省的錄取分數線實則相差甚遠。2015年一本文科錄取分數線從最高的597分(安徽)到最低的440分(西藏),中間的分數差別竟高達157分。而京籍與非京籍的學生在報考北大、清華這類一流高校時,他們之間所存在的鴻溝則更加難以逾越。若沒有北京戶口的想上北大、清華,那就得奔著狀元的分數去努力了。

事實上,高考本身所存在的不公制度在網媒援引的「首都大學生成長追蹤調查」的資料中也有凸顯。家庭居住地在縣級市、地級市、省會城市和北京的學生,獲得優惠政策的幾率相比農村或小城鎮的學生,分別要高出35.8%、123.4%和151.6%。也就是說,學生的戶籍所在地越核心、越重要,他們被好大學錄取的機會和概率就越高。如果一個學生出生于某外省小縣城,即便家庭條件殷實,恐怕也難以縮小與北京本地學生之間的巨大差距。

如此,我們就不必再說「高考至少是一個相對公平的篩選手段」,「在相對公平的高考制度下,家庭背景仍然發揮著階級再生產的作用」。換句話說,即便有一天取消了高考這種篩選方式,「拼爹」也不可能大行其道。如果中國的這些高校能謹守「擇優」這一職責本分,整個體制能賦予、保障公民受教育的自由和權利,那麼任何利益都將無法撼動教育本身所具備的公平原則。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顏丹:高考是唯一改變命運的出路嗎?
不論窮富都有怨氣 高考招生成火藥桶
清平:由高考「零分」作文想到的......
張鳴:當今高考閱卷,不輸明清八股訓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