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放不下的責任 她用青春歲月守護全村老小

【大紀元2016年11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李熙綜合報導)位於台灣屏東縣牡丹鄉的旭海村是個偏鄉,與台東滿州鄉比鄰,交通很不方便。但是有一個旭海姑娘,二十幾年來每天天未亮,就從恆春開一小時車回到旭海,幫村裡小朋友送便當,接著開始為村裡老老少少準備午晚餐,從未間斷。她就像是旭海的太陽,溫熙照拂著村裡每個需要的家庭,她是潘儀芳,人們都稱她芳姐。

左上角照片是芳姐燦爛的笑容:

 

47歲的芳姐,將大半的青春歲月都獻給了旭海村,為了照顧全村的老少,她辭去公職,賣掉兩棟房子籌千萬元(台幣)辦學堂,至今已拉拔80多名孩童長大。她最大的滿足,是看到家鄉的老小「吃飽、睡暖、開心、不輸人」!

旭海村瀕臨太平洋,有好山好水,但位處偏遠,這裡的年輕人都外出工作了,留在村裡的只有老人和小孩。

 

在創辦旭海小學堂前,當時芳姐在中科院上班,但心裡總是掛念著旭海的孩子,每到週末假日就往旭海跑,後來乾脆辭去工作回到旭海創辦小學堂。

芳姐說,之所以會想創辦學堂,其實是因為她小五時,老師要她輔導小一、小二的學弟妹,她發現大孩子其實也有能力能照顧到小孩子,但現在的孩子卻缺少這樣的關懷。

現在旭海小學堂已經是全村小朋友的生活中心。而她不但照顧這裡的小孩,還照顧三十幾位年長者。

旭海村沒有小學,牡丹國小校車固定在學堂前方接送,每天早上六點五十分發車,她每天要從恆春家開車過來,趕在這時間前給小孩送便當。下午約五點時小朋友放學回到旭海村,芳姐笑稱:「放學時,小學堂像打仗!」孩子們放下書包就急著向她撒嬌,忙著分享學校大小事,再開始第九節課程、晚自習或課輔。

芳姐創辦小學堂不收費,她跟小朋友說只要他們進步,她就滿足了。

芳姐說,偏鄉小孩不笨也不差,就是缺乏教育資源,將學生集中在一起學陶笛、烏克麗麗或鋼琴,看著來自不同家庭的小朋友在臉上掛著笑容,是她「為人母」的最大收穫。

小學堂緊鄰一家「潘朵拉簡餐」,五坪大的小木屋,加上小得連轉身都困難的廚房,這是芳姐經營的簡餐店,也是提供小學堂開銷的重要來源,她的醫生丈夫也用存款支持她,但仍遠遠不夠支應每月一二十萬的開銷,她為此還賣掉兩棟房子。

芳姐說,偏鄉的小孩不是不會讀書,只是有時候找不到人問。由於小學堂是免費的,長期來資金都很吃緊,但她表示,並不後悔,也從不認為小朋友跟老人家是她的負擔。她對小孩說:「我花了二三十年的時間照顧你們,我不求回報,我只希望你們長大後,也可以回來照顧這裡的小朋友,就像我當初這樣照顧你們。」

芳姐:「本來只想讓孩子有地方去,沒想到變成放不下的責任。」牆上有一幅孩子的畫作《像天堂的小學堂》,她說,「我就要把小學堂做成這樣!」

中國的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芳姐身上散發著最純摯的光芒。

責任編輯:陳宜容

相關文章:

行醫60年 老醫師偏鄉服務展愛心

年僅18歲就隨部隊來台的玉里慈濟醫院醫師張鳳岡,從砲火中行醫到偏鄉服務,歷經58年的奉獻,因體力不堪負荷,不得不在81歲高齡選擇退休。(中央社)
年僅18歲就隨部隊來台的玉里慈濟醫院醫師張鳳岡,從砲火中行醫到偏鄉服務,歷經58年的奉獻,因體力不堪負荷,不得不在81歲高齡選擇退休。(中央社)

【大紀元4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22日電)年僅18歲就隨部隊來台的阿兵哥張鳳岡,因緣際會踏上行醫路,他曾在烏坵和越戰砲火下搶救無數生命,在花蓮偏鄉行醫救人無數,一直到81歲高齡才選擇退休。

張鳳岡回憶起當年從大陸隨部隊來台灣時情景,「還來不及和家人道別就離開家鄉,從此和家人斷了音訊。」

40年後他才輾轉從親友口中得知,母親曾追到火車站送行,「但是當時已搭火車離開,沒想到這一錯過,就是生死永別」,張鳳岡講到這段往事時,不禁紅了眼眶。

老家在大陸江蘇無錫的張鳳岡,於民國38年5月抵達台灣後,因部隊嚴重缺乏醫療人員,再加上他對醫療工作有興趣,民國41年參加軍醫訓練班,開始踏上行醫路。

經過1年半訓練,分發到部隊負責醫護工作,但沒有執照無法執行醫師工作;為了能夠真的成為1名濟世的醫師,他決定報考國防醫學院,在接受4年半專業醫療訓練後,終於從阿兵哥變成1名合格醫師。

張鳳岡從國防醫學院畢業後,於民國51年分派到金門烏坵鄉守備區服務。他說,當時烏坵屬於前線戰區,仍時常有大小戰事,大坵和小坵兩座島的總面積不過1.2 平方公里,除少數居民外,絕大多數都是反共救國軍,可是島上只有他1名醫師。

他包辦烏坵兩座島的所有醫療工作,不論是婦女難產、外科開刀或截肢手術,樣樣都來,甚至還要兼任法醫,協助軍方相驗工作。

在烏坵服務時,讓張鳳岡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為1名急性闌尾炎病患開刀的驚險過程。

當時因病情相當緊急,只能硬著頭皮開刀,自己包辦開刀器械、消毒和全身麻醉等所有工作,張鳳岡說,沒想到手術進行到一半時,麻醉藥效竟然已經消退,看到病患痛著醒過來,他慌忙脫掉手套再進行麻醉,還好病患在手術後逐漸康復。

烏坵前線行醫還不算是最驚險經驗,民國59年越戰期間,他奉派隨援越醫療隊前往越南戰地服務。張鳳岡說,他們在越南平順省潼毛縣村落工作時,有一天突遭攻擊,大家躲進宿舍樓梯間,連大氣都不敢喘,當時越共在屋外巡邏,他還可聽到越共講話聲音和腳步聲,幸好沒有進屋搜索,幸運逃過一劫。

張鳳岡在軍隊行醫45年,66歲退伍,選擇到偏僻的花蓮玉里鎮,進入鴻德醫院繼續行醫,民國88年慈濟基金會承接鴻德醫院改為玉里慈濟醫院後,他仍選擇繼續留院服務,一待就是11年。

張鳳岡在玉里慈濟醫院期間,幾乎如同便利商店般,全天候深入社區部落出診。每天行程滿檔,在花蓮偏鄉服務10幾年下來,已是81歲的「老醫師」了。

「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行醫半世紀的張鳳岡期許自己,「希望未來在義診活動中,能再有機會服務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