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美國大學對「文化盲」說不

人氣 501

【大紀元2016年09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岳綜合報導)自2016年秋季招生起,包括多家常春藤名校、加州理工大學等在內的90多所美國大學共同啟動了一項新的大學招生聯盟錄取系統(www.coalitionforcollegeaccess.org),還有更多大學在計劃加入。該聯盟鼓勵9年級的學生就去該平臺註冊帳號,和意向中的大學做長期而持續的互動。

學生和家長對大學招生聯盟的這一舉措應該做何解讀呢?ACI南加州學院創辦人、在美國教育界已耕耘三十年、輔導了上萬名學生升入大學的郭培鈞主任(Andrew Kuo)認為,這是美國大學在對「文化盲」說不,在對高分低素養的學生說不,在對臨時編湊材料包裝大學申請的人說不。

不關心他人的「文化盲」

一個人不認識字被稱作文盲,現在有一個新的詞叫「文化盲」。郭培鈞解釋說,對家人和社會缺乏關心、缺少文明禮貌,上電梯、開關門不為後面的人著想,兩人站在走道中間聊天,不管有沒有擋住別人的路等等,這都是文化盲的表現。他提醒,美國大學招生很注重這些。

申請美國大學,學生除了撰寫自傳,考SAT/ACT、AP,按流程遞交申請外,一些還會被要求面試。郭培鈞說大學招生人員往往不用看成績,只通過學生的言行表現就可以判斷該生是否適合該學校。何以見得?郭舉了一個例子。

假設用一部攝影機將學生的言行,除了上廁所、洗澡等,全部都拍下 來,然後把臉遮住,將錄像給其他人點評,問大家是否喜歡這個人:「你想不想跟這個人一起共事、生活、組織一個社團、一起出去玩?」如果其他人覺得這個人一天想的都是自己,對周圍人發生什麼事都沒有熱情,看到有人跌倒也不關心,開車不禮讓甚至路怒,等等。郭培鈞說,這些都不是大學要的人,甚至可以說,也不是社會接受的人。

社會參與很重要

學生在去大學面試的時候,還可能會被隨機問到一些當前的社會事件,譬如美國大選、奧巴馬的移民政策是什麼,川普和希拉里有什麼不同的政治觀點等等。中國學生可能會反應愕然:「我只是個學生啊,問我這些做什麼?」中國家長可能也不理解。

可是美國人、美國大學不這樣看待學生。郭培鈞說,作為高中畢業生,已經18歲,是成年人了,可以自由的開車、投票、結婚。「那怎麼可以說這些社會事件你可以都不關心呢?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這裡是你的國家,你將在這裡工作,面對你的風險,承擔你的責任,你不能說你對這裡的政治、經濟、文化如何都無動於衷。」

郭進一步舉例說,譬如政治、經濟政策會影響股市,股市會影響房價。假設房價大跌,學校經費吃緊,每個班的學生從20個人增加到40個人,大學也會停掉許多課程,進而影響到未來的就業。認真想一想會發現,宏觀的政治、經濟政策、社會體制、文化環境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

自傳展露價值觀與責任感

在不面試的情況下,大學則通過閱讀學生自傳看其人格、人品等人生的發展潛力。郭培鈞做了一個比喻,潛力就像一個沒有孵化的蛋。即使是老鷹的蛋,如果不孵化,那和雞蛋也看不出什麼區別。要想把潛力轉變為動力、實力,就得讓自己有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得懂得去關懷他人,關心這個社會。他說,通過自傳,學校想了解你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持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學習成績優秀、課外活動多就能順利讀取好的大學嗎?郭培鈞認為不一定。

據郭培鈞介紹,大學招生聯盟在其錄取系統對學生如何撰寫自傳有一些指導意見,諸如,學校關注學生的價值觀(Values)、信念和信仰(Beliefs)、對自我的認知探索(Self-discovery) 和責任感的培養(Responsibility),還有對家庭、社區應有切實的貢獻(Contribution)。如果學生對責任感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郭認為,那他/她的大學申請可以說已經垮了一半。

中國家長普遍的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在對孩子的學習上投資時間、精力、金錢,不遺餘力。特別是在大學升學等關鍵點上,不少家長忙不迭的找仲介去做大學申請的包裝,忙的暈頭轉向,自己和孩子都緊張、有壓力。郭培鈞表示,這是個誤區,家長沒有弄清楚學校和社會要的是什麼。

要教育孩子有思想

郭培鈞認為,最重要的教育投資應該是投資在思想上,也就是價值觀和人生信念。這恰恰也是美國大學要的、社會要的。他說,「其實,美國大學招生委員看的是這個學生的生活態度和生命架構。」

美國的基礎教學科目,如批判性閱讀(Critical reading)、辯論等,從小就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辨能力,不僅「有知」,更注重「有識」,對問題要有自己的見解。

為什麼大學招生聯盟鼓勵學生在9年級就和大學保持互動?因為大學希望了解該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和人生態度。郭培鈞也建議家長和學生,培養孩子從9年級,甚至應該更早的從6、7年級就開始,讓他/她認真的過日子、去體驗他/她的生活、生命和人生,這樣他/她的大學申請自傳才會真實、生動和飽滿。

學校與學生之間雙向挑選

另一方面,高中學生和意向大學之間的長期互動,也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學生挑選大學,大學也在挑選學生。而且這種選擇並非選擇所謂成績最優、排名最高等等,而是選擇是否最適合自己。郭培鈞將其描述為門當戶對。「中國儒家傳統講中庸,西方講平衡Balancing,應該是一個意思。」他解釋說。

郭培鈞舉例說,帕薩迪納社區大學(PCC)的學生可能也非常優秀,IQ智商很高,但如果有機會去麻省理工大學(MIT),不一定能堅持下去,可能一個學期就會退校轉學,因為學習的壓力和學生的抗壓力不成比例。「不同大學的學生,其思維方式會有所不同。好多名校的圖書館24小時開放,凌晨去圖書館,會發現有非常多的學生,他探索一個問題可能到凌晨三點、四點。學習態度不同。」

一位耶魯的學生回來跟郭培鈞說,她在讀大一期間,每門課的教授要求學生平均每一星期要有400到1000頁的閱讀量。另一位耶魯的畢業生說,當時他們平均每兩天就得讀完一本書。以前就有人說,美國大學易進難出。特別是頂級的大學,學業壓力是巨大的,並非所有學生都能適應。◇

責任編輯:方平

相關新聞
ACI南加州學院郭培鈞院長細說正能量教育
加州大學申請者何其多 人格教育定未來
人人想進加大 但你適合嗎
ACI人際關係經典課程 5天改變孩子一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