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這道菜色如瑪瑙、味醇汁濃 背後還有故事

作者:李耘

這道菜名為「東坡肉」,又名紅燒肉、滾肉、東坡燜肉,是中國四川眉山和江南地區的特色傳統名菜。東坡肉在浙菜、川菜、鄂菜等菜系中都有,但各地做法各異,有的先煮後燒,有的先煮後蒸,也有直接燜煮收汁的。

東坡肉的主料是半肥半瘦的豬肉。成品菜都是碼得整整齊齊的小方塊,紅得透亮,色如瑪瑙,肉肥而不膩,軟而不爛,味醇汁濃,酥香味美。

東坡肉的由來

相傳,宋元豐三年(1085年)二月一日,大文豪蘇軾被貶到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自稱「東坡居士」,這就是「蘇東坡」的由來。在黃州期間,他親自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後來人們就將這種紅燒肉稱為「東坡肉」。

其實,在此前,也就是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任徐州知州三個月之後的七月七日,黃河決口,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高達二丈八尺。蘇軾親自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艱苦抗洪,終於保住了徐州城。

徐州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關心百姓疾苦,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

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就親自指點家人製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這道菜肉肥而不膩,食後口齒留春,十分味美,一致稱它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江蘇徐州一帶流傳,並成徐州傳統名菜,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誌》《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述。

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製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烹煮的「東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1094年)七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蘇軾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西湖舊貌變新顏。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百姓聽說蘇軾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過年的時候,大家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指點家人將肉做成紅燒肉,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蘇軾 黃州寒食詩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朝廷奸臣: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那時,杭州有家大菜館,菜館老闆見人們誇說東坡肉好,就掛出「東坡肉」的牌子。牌子一掛出來,那家菜館的生意就興隆極了,從早到晚,顧客不斷。每天殺十頭大肥豬都不夠賣。別的菜館看得眼紅,也都學著做了起來。一時間,大小菜館,家家上市東坡肉。

再說蘇東坡為人正直,不畏權貴,朝廷中的一班奸臣對他恨得咬牙切齒。聽說他受到杭州老百姓愛戴,心裡更不舒服。他們當中有個御史,喬裝打扮到杭州,存心來找蘇東坡的岔子。御史到了杭州,在一家飯館吃飯,發現飯館頭一樣菜就是「東坡肉」。

他皺起眉頭想了想,不覺高興得拍著桌子大叫:「我就要點這個菜。」他吃過東坡肉,覺得味道真是不錯,向堂倌一打聽,知道東坡肉家家菜館都有。於是,就把杭州所有菜館的菜單統統收集來,便興沖沖地回京去了。

該御史回京後,馬上就去見皇帝,說:「皇上呀,蘇東坡在杭州貪贓枉法,壞事做絕,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皇帝問:「你怎麼知道?可有什麼證據?」御史就把收集來的所有菜單呈了上去。皇帝一看菜單,也沒多想,就下了一道聖旨,將蘇東坡革掉官職,發配到海南去。

蘇東坡被革職充軍之後,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處,仍像過去一樣讚揚他,把他疏浚西湖築的堤稱為「蘇堤」,還把東坡肉公推為杭州第一道名菜。

責任編輯:林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