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虎宇:中共意識形態之理性批判(10)

混淆是非的立場論

人氣 725

【大紀元2018年06月12日訊】

前言

馬列主義及其徒子徒孫中共認為,任何學說都開始於一定的立場,立場不同,所得出的結論就不同,因此,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所有觀點的分歧都是不同立場下的產物。所以,看問題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對待社會和歷史問題方面,要始終與黨中央的立場保持一致。

中華正論:所謂立場,從邏輯上講就是看問題的層次和角度,從價值上講就是看問題所依據的價值原則。人類看問題依據的立場首先是價值原則,以道德為尊,明辨正邪;其次,在邏輯層面上看問題不能只從單一的層次和角度去看,而應該多層次多角度的全面的去看。

立場論是中共維護其統治的最後理論堡壘,當惡意製造的邏輯謬論被證偽,當刻意掩蓋的歷史真相被揭穿,中共只有抱著頑固的立場論,用所謂的「堅持立場」來歪曲科學結論、邏輯規律以及道德原則,以顛覆自然、社會以及思維領域的正常判斷,擾亂人類的正常社會原則和基本價值觀,為自己的罪惡做最後的詭辯。

一、判斷和社會判斷

1、什麼是判斷

立場問題與判斷領域的問題有緊密的聯繫,錯誤偏激的立場可以影響判斷的結論。這裡先講一講什麼是判斷。判斷是人類的思維對自然、社會以及思維現象中的真與假、對與錯、好與壞、或者利與弊的邏輯測量或價值權衡的心理過程它表現為邏輯判斷和價值判斷。

邏輯判斷是思維現象中的理智行為,它是人類思維對自然、社會以及思維現象中的真與假的「思辨測量」過程(在社會判斷中思辨測量表現為「社會測量」,關於社會測量的論述請參閱《論社會科學的第一原理》),邏輯判斷包括具有「個體性的思辨測量行為」(學術研究中的邏輯推理過程,包括借助儀器所進行的專業技術性測量)和具有「社會性的社會測量行為」(社會交往中的邏輯推理過程,非專業技術性測量),它遵循理性的原則(科學原理和思維規律)和社會測量中的多方認證原則。

而價值判斷(也就是價值)則是思維現象中的道德行為和情感行為,價值判斷是人類依據社會事實判斷好壞、權衡利弊的「社會衡量」過程(社會衡量,社會生活中的所有價值判斷過程),它表現為人類對自身行為和外部事物的好壞和利害的判斷取捨。價值判斷可分為兩部分來理解:人類對於自身行為的道德評價和人類對於自身行為及他物的有用性(可利用性)評價。價值判斷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普遍人性原則(判斷好壞)和有利性原則(權衡利弊):人類對自身行為的好壞和善惡的評價屬於道德評價,具有社會性,依據的是普遍人性原則(道德原則的體現);而人類對外物及其自身行為利弊的選擇和取捨則屬於有用性評價,具有個體性,依據的是有利性原則(利益原則的體現)。

邏輯判斷和價值判斷的關係:邏輯判斷多體現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邏輯領域的基本事實和基本原理的研究之中,而價值判斷多體現在道德倫理秩序的構建、和社會生活的利益交往之中。其中,價值判斷是社會生活的基石,而價值判斷中的道德評價則是人類構建良性社會關係的基礎;邏輯判斷以價值判斷為目的,為價值判斷提供有意義的物件(提供真相和事實)。

2、什麼是社會判斷

社會判斷就是具有社會性的那部分判斷,其所依據的判斷原則經過了社會認可、超越了個體性、達到了普遍性,最終成為一種普世的社會原則,因此,這部分判斷可以稱為社會判斷。社會判斷包括邏輯判斷中的社會測量過程和價值判斷中的道德評價過程。判斷、社會判斷以及它的邏輯部分和價值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見下圖(圖1)所示。

判斷 邏輯判斷 ⑴在學術研究中,人類的思維依據理性原則對自然、社會以及思維現象中的真與假的思辨測量過程。 理智行為 具個體性
⑵在社會交往中,人類的思維通過多方認證原則辨別社會現象真假、鑒定社會事實的社會測量過程。 理智行為 具社會性 社會判斷
價值判斷 ⑴人類的思維通過普遍人性原則衡量人類社會行為好壞的道德評價過程。 道德行為
⑵人類的思維通過有利性原則衡量它物及他人行為對自己是否有利的有用性評價過程。 情感行為 具個體性

(圖1)

在《連環三式》第1式中,筆者曾經講過一個公式:事實+判斷=結論。這裡的「事實」是指社會事實,它需要通過邏輯判斷中的多方認證原則來測量,而文中的「判斷」則是指價值判斷中的道德評價過程,需要通過普遍人性原則來衡量。一個完整的社會判斷過程是由社會判斷中的邏輯判斷和價值判斷共同構成的,即:社會判斷的邏輯部分+社會判斷的價值部分=社會判斷的最終結論(社會結論)。可見,社會判斷的結論是通過普遍性的邏輯原則(多方認證原則)和價值原則(普遍人性原則)共同得出的,這些原則保證了社會結論的普遍性,如果顛覆了社會判斷的這些基本原則,那麼就會顛覆社會判斷的基本結論,導致社會判斷的全面混亂。

3、社會判斷的基本原則

⑴「多方認證原則」是社會判斷的邏輯原則

社會判斷的邏輯部分尋求社會真相,鑒定社會事實,所依據的原則是社會測量中的基本原則——多方認證原則。它包括從自然事實中尋求社會事實時的多方測量原則;從社會事件中尋求社會事實時的多方立場原則;從社會現象中尋求社會事實時的多方角度原則;從社會資訊中尋求社會事實時的多方管道原則(關於多方認證原則請參閱《論社會科學的第一原理》)。

社會事實是社會生活中被人們所認可的自然科學的測量資料或者社會事件、社會現象以及社會資訊中的真實部分。社會事實不同于「自然事實」(自然科學測量資料的真實性或者自然界客觀現象的真實性),社會事實需要通過社會測量來鑒定。社會測量,即人們以 「多方認證原則」審核自然科學測量資料的真實性及以此原則判斷社會事件、研究社會現象、分析社會資訊,以最終形成社會事實的思維觀測過程。

通過分析判斷別人提供的社會資訊、以尋求社會真相,是人們獲得社會事實的主要途徑,這個過程中人們主要通過思維觀測來判斷社會現象的真假,就是主要通過邏輯推理手段來驗證別人的調查研究成果或者測量資料的可靠性和真實性。比如有個人要買房子,開發商提供的房子面積是120平方米,他不相信,又找了一家測量機構測了一次還是120平方米,那麼最終他對房子面積的「判斷」是通過對比兩個測量機構的資料來獲得的,也就是他運用了邏輯上的「同一律」(房子的面積是不變的,如果所有的測量機構的測量資料都正確的話,那麼所有的測量機構提供的資料在誤差範圍內都是相同的。)來對兩個提供自然事實的測量機構進行了「社會測量」(一種思辨測量或者思維觀測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使這所房子面積的資料成為一個被接受和認可的社會事實。可見,社會測量的方式是多方測量,是對一個資訊或者資料的真偽進行多方管道的審核和鑒別過程,非如此不能得到社會事實。

自然事實的測量和驗證過程可以由一個主體(一個人或者是一個測量機構)獨立完成,而社會事實的測量和驗證過程必須由多個主體共同完成,一個主體(單方)測量和承認的資料只具有個體性,而多個主體(多方)測量和承認的資料可以超越個體性達到社會性(其背後起作用的形式邏輯的同一律原則)。社會事實是具有社會性的那部分邏輯判斷的結果,它必須滲透於多方主體的社會關係中、被多方主體共同認證和認可,因此,鑒定社會事實的原則只能是「多方認證原則」。

⑵普遍人性原則是社會判斷的價值原則

社會判斷的價值部分衡量人類社會行為的好壞,所依據的原則是普遍人性原則。普遍人性原則就是以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來作為人類社會行為的共同準則(人類社會行為的共同準則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價值觀),它是道德在人性中的體現。人類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中的優秀部分都是符合普遍人性的,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孝、廉、恥、仁、義、禮、智、信等,以及西方文化中的正義、理性、善良等傳統倫理規範和道德觀念。這些道德觀念代表著人性中最高貴的部分,是自古以來調整和規範人類社會行為、使人類社會走向真誠、善良、寬容、和諧境界的唯一依靠,這些道德規範在歷史上曾經締造出東西方兩大優秀的古代文明系統。現代西方文明所奉行的基本道德法則和核心價值觀也是來源於這些普遍人性原則。

以普遍人性為基礎構建起來的道德規範是「道德評價過程」(社會性的價值判斷)的唯一依據,「道德評價過程」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倫理基礎,是構建正常社會關係的前提。只有當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等等一系列的行為規範在人們心中被建立起來,在實踐中被真正的奉行和實施,人類社會才有了共同依託的生存法則,才能正常運作起來。人類社會行為的好壞顯然不能由社會成員用自己的個體標準來鑒定,而必須由具有普遍人性的道德標準來衡量,最終形成人們願意共同遵守的普遍性行為規範和社會法則。因此,社會判斷的價值原則只能是普遍人性的原則。

[注:普遍人性原則所形成的道德觀念在社會強制性的層面上轉化為法律,法律來源於道德(自然法),來源於符合人性的自然約束機制。不符合道德觀念的法律也就不符合人性,這樣的法律是惡法。]

4、非社會判斷和社會判斷的層次關係

所謂的社會判斷和非社會判斷並非同一層次內的兩類不同判斷,而是同一類判斷中的兩種層次(疊加關係)不同的判斷形式。比如社會測量行為只不過是形式邏輯的基本原理在社會關係中的多方運用的表現,它在本質上和非社會性的學術研究中的思辨測量同屬於邏輯判斷,而社會性的邏輯判斷(社會測量)需要構建在非社會性的邏輯判斷的普遍原理的基礎之上,因此它們的關係是層次疊加關係。同樣,在價值判斷中,有用性評價和道德評價也不在同一個層次上,有用性評價中的個體性價值標準的多樣化、最終需要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標準來導引,使之符合社會性利益原則,以形成相對穩定的社會性價值標準(見下文)。

可見,雖然判斷本身包括個體性的部分,但在社會關係中多體現為社會判斷,科學原理和邏輯規律在社會關係中以多方測量的方式被運用,道德原則作為解決價值判斷中利益對立問題的最終依據(見下文),都表現出非社會性的判斷在社會關係中會上升為社會性的判斷,以社會性作為其存在和演化的最終目的。

二、立場

立場,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站立的地方,表示人們所處的位置、地位和環境。它可以引伸為①表示人們觀察和研究某個問題時的邏輯出發點,即人們觀察和研究問題時所切入的層次和角度;②表示人們處理某件事情時的價值出發點,即分析判斷某件事情好壞利弊所依據的基本價值原則。可見,立場可分兩個層面來理解:從邏輯層面上講,立場就是看問題所切入的層次和角度;從價值層面上講,立場就是看問題所堅持的價值原則。立場的兩個層面分別體現在判斷的兩個層面之中,即邏輯出發點體現在邏輯判斷之中,價值出發點體現在價值判斷之中。

1、立場在邏輯層面的表現——邏輯立場

如前所述,邏輯判斷多集中在自然科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和思維邏輯研究領域,邏輯判斷又可分為兩個層次,非社會性的邏輯判斷和社會性的邏輯判斷(社會測量),那麼邏輯立場在其中的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如下:

⑴立場在非社會性的邏輯判斷中的表現

在學術研究中,觀察同一事物或者現象時的不同邏輯層次和角度,是立場在邏輯層面的表現形式之一,不同的邏輯立場對應著不同的觀察結果(邏輯判斷結果)。下面我們用一個「圓柱模型」來闡釋這個道理。

在截面周長超過十個人合抱的一個圓柱藝術造型面前,讓十個試驗者(觀察者)都面向圓柱站立,圓柱是由不同質料組合而成的,這些質料又構成不同形式和內容的藝術作品。現在問這個十個人:「你們看到了什麼?」我們可能會得到這些回答:林黛玉進賈府、圓柱、石膏、銅藝雕像、大理石、大理石浮雕、劉姥姥進大觀園……等等,同樣一個事物(圓柱),同樣的問題,卻因為觀察者觀察問題的切入點的層次和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以上圓柱模型可以清晰的表達出觀察事物的不同層次和角度所帶來的問題,模型中的事物(圓柱)從層次關係上至少可以劃分為「質料」、「質料的形式」、「質料的形式所包含的資訊」等不同層面(看問題首先劃分層次),在同一個層面上又存在著不同的角度(層次劃分出來後再劃分角度):比如在「質料」的層面上,不同的角度可能分別對應著石膏、大理石、銅、木材……等不同的物質組成成分;在「質料的形式」的層面上,不同角度可能分別對應著雕塑、浮雕、壁畫……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在「質料的形式所包含的資訊」的層面上,不同角度可能分別對應著林黛玉進賈府、劉姥姥進大觀園……等不同的故事內容。人們觀察這個圓柱時,切入的層次和角度各不相同,也就是說,人們在這個問題上體現出各不相同的邏輯立場,這就是立場在邏輯層面最普遍的一種表現形式。

以上所列舉的圓柱僅僅是個理想化模型,在這個模型中人們能清晰的知道自己觀察同一事物所居的具體層次和角度(並且能清晰的觀察出眼前的事物的真實面目),但現實問題錯綜複雜,並不一定像模型這麼易於觀察和分析。現實中人們並不一定能清晰的辨別出自己和別人觀察同一事物或者現象時、所切入的具體層次和角度,也許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研究都得出了正確的結論,但是結論之間卻可能差異很大甚至相互對立(如以上觀察圓柱時所示)。因此,交流問題和看法時,首先要看自己觀察同一事物或者現象的邏輯層次和角度和別人的邏輯層次和角度是不是相同,只有在相同層次和相同角度下才能討論問題的對與錯。

立場在以上邏輯判斷(非社會性)中的表現,其實就是從複雜的事物或者現象中劃分出了觀察和研究的確定物件(確定一個研究物件就是《伏魔13式第10式》中講的「一分為三」的過程),通過具體的層次和角度對所觀察的物件進行了精確的定位。不同的邏輯切入點,不同的邏輯立場,表明了人們研究問題的物件其實並非是同一物件,因此他們得出的結論必然是大相徑庭。

圓柱模型給了我們以下幾點啟示:第一,如果我們要知道某個人對某個問題的回答是對還是錯,則我們必須站在那個人的邏輯立場上去進行相同層次和角度的觀察,然後才能進行對比和驗證(在同一物件的前提下才能討論對錯);第二,如果我們要得到關於某個事物的比較完整的內容,則我們必須得把不同的邏輯立場進行疊加和綜合。具體來說,就是首先把同一層次的不同角度下的不同觀察結果進行疊加和綜合,形成某一層次內的完整觀察結果;其次把不同層次的完整觀察結果再進行一次疊加和綜合,形成對事物整體的全面的認識。第三,在觀察問題的層次和角度方面,不同的邏輯立場之間是平等的關係,即邏輯立場本身並不是一個必須堅持的利益或者道德的原則(不同於價值立場,見下文),而應該是相互交流和交換的學術研究層次和角度。

小結:邏輯立場具有相對性,在非社會性邏輯判斷的學術研究中,邏輯立場可以堅持,但不能偏執,即邏輯立場允許有客觀的差異,但不能刻意的製造主觀上的對立。堅持自己的邏輯立場是為了向社會提供自己觀察事物的獨特視角,而認同別人的邏輯立場則是為了融合別人看問題的獨特視角,使同一問題的不同方面更完整的呈現在世人面前。相互認同別人的不同邏輯立場並從中借鑒別人的研究成果,正是做學問的基本學術原則。

⑵立場在社會性的邏輯判斷中的表現(在社會測量中的表現)

現在我們把上面的圓柱模型試驗略作修改,對第1個人的位置(可以是任意一個位置,這裡筆者隨便列舉為第1個位置)進行觀察者輪換的試驗,假設剛才的試驗者是甲,現在讓乙、丙、丁、戊、己……等不同試驗者分別站在甲的位置上進行相同層次和相同角度的觀察(就是對同一對象進行觀察),比如讓他們回答「眼前的藝術內容」是什麼?以驗證甲剛才答案的真偽。那麼我們依次可能得到這些回答:林黛玉進賈府,黛玉和寶玉初次見面的場景(林黛玉進賈府的另一種表述),林黛玉進賈府,賈母大壽(這個測試者為何與別人回答的不一樣,這裡不做原因探索)、林黛玉進賈府……,通過對比多個觀察者對同一物件的多方觀察結果(多方測量),我們可以鑒別出這個物件的內容、的確是紅樓夢故事中的林黛玉進賈府那一段情節(把戊的錯誤答案排除出去),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用了社會事實的鑒定方式——多方認證方式,它也就是前面講過的社會測量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例子中每個觀察者觀察的是同一個物件(觀察同一角度下的圓柱的藝術表現內容),當這些觀察者沒有向公眾報告自己的觀察結果時,他們的邏輯立場都是相同的。但是當需要他們向公眾報告觀察結果時,也就是讓他們的觀察結果進入社會測量中,進入鑒定社會事實的多方認證程式(處於社會性的邏輯判斷過程中),此時就會產生另一種邏輯立場,就是觀察者對自己觀察結果以及對他人觀察結果的態度,或者別人對觀察者觀察結果的態度,這種邏輯立場可以叫做單方立場(單方認可),而所有單方立場的社會平均值就形成多方立場(多方認可)。

單方立場和多方立場就是社會測量中的邏輯立場的體現,我們進行社會測量就是從對每個觀察者的觀察結果的態度出發,通過對比排除了與社會平均值不一樣的結果(也就是排除了與社會認可不同的那些個單方認可),最終形成了社會事實,這就是從單方立場到多方立場的社會測量過程。

我們再舉一例。假如你買了一斤桔子,你問賣桔人:「是一斤嗎?」賣桔人說:「沒錯,正好一斤。」到底是不是一斤,僅僅通過賣桔人提供的測量結果,僅憑這一個單方立場,是不能斷定的,因為秤有可能做過手腳,賣桔人有可能說謊。想進一步求證這個測量結果的真偽,你必須另找一個秤再秤一遍,假設結果為9兩,如果你堅持這個9兩的結果,這時就有兩個單方立場了。那麼還是沒辦法形成大家都認可的社會平均值,你和賣桔人到底誰對誰錯,只能再找其它可靠性較高的秤繼續秤量,假設秤量的結果是9兩、9.1兩、9兩……,那麼社會平均值就逐漸顯現出來了,賣桔人的單方立場就會動搖,他可能最終會放棄自己的單方認可態度,承認自己的秤有問題。可見,在沒有經過社會認可之前,自然事實的資料是沒有社會意義的。

社會測量的過程一方面鑒定出社會事實,另一方面也鑒定出提供自然事實觀測資料的不同觀測機構(包括科學研究機構以及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以及不同的社會資訊發佈方(包括媒體、社會事件的目擊者和經歷者)的可信度與信譽。這些觀測機構和資訊發佈方的可信度與信譽也就是社會測量的物件,社會測量之所以能進行,正是因為這些觀測機構以及社會資訊發佈方的誠信度較低,或者社會本身的誠信機制喪失,使它們所提供的測量結果不能立即被社會認可。

小結:在社會性的邏輯判斷中,單方立場不可以頑固的堅持,而應該尋求具有社會平均值的多方立場。

2、立場在價值層面的表現——價值立場

以上是立場在邏輯層面上的表現,立場的另一個方面體現在價值層面上,就是人們分析判斷社會問題以及處理社會關係時所堅持的價值原則。前面說過,價值判斷包括個體性的有用性評價過程和社會性的道德評價過程,所依據的原則分別是有利性原則和普遍人性原則,其中有利性原則屬於利益原則,而普遍人性原則(道德在人性中的體現)屬於道德原則。

⑴立場在利益原則中的體現

立場在利益原則中表現為個體性利益原則和社會性利益原則。人們平時所說的「立場的對立」大多並非邏輯立場的對立,而多指價值立場中的利益原則的對立,主要表現為處在利害關係中的不同的「個體性利益原則」之間的對立。

社會個體成員的利益往往是不同的,他們構成了社會關係中的一個個不同的利益主體,在有用性評價過程中,社會個體的價值判斷標準也各不相同。比如一幅畫到底值多少錢,一件事情到底對自己是有利還是有弊,一件商品在多少價位上可以成功出售……等等,在不同個體眼中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利益關係中,並沒有普遍性的價值判斷標準,因為有用性評價只是個體的價值判斷行為,不具有社會性,那麼,為了使不同社會成員最終能對一件事情或一件物品達成共同的價值判斷結果,人們在價值判斷中採取了相互妥協的方式,通過相互妥協獲得不同的個體價值標準的「社會平均值」,以此形成價值判斷的「特定社會標準」。可見人們在利益關係中最終是依靠社會平均值來平衡不同的利益訴求,使個體性的價值判斷行為符合社會性的價值標準。在這背後起作用的正是「共用互利」的「社會性利益原則」。

筆者在《鬥爭論顛覆社會常態》一文中曾經講過,人類處理社會關係的第一原則是「共生共存」的社會原則,它在處理利益關係時表現為「共用互利」的利益原則(此處的這個利益原則已經具有社會性)。具體來說就是個體成員之間以向對立面轉化的妥協合作精神為原則,通過談判和協商形成「個體價值標準的社會平均值」,使個體性的利益原則(代表個體的立場)在社會關係中最終服從於社會性的利益原則(代表社會的立場)。個體的立場最終服從社會的立場,這正是人類社會得以順利解決利益衝突,滿足不同個體的利益訴求,最終達成社會和睦、共生共存的基本社會途徑。

小結:個體性的利益原則(有利性原則)是個體成員進行有用性評價的價值判斷標準,而社會性的利益原則(即共用互利原則),是個體成員處理社會利益關係時的基本社會原則。二者的關係是:個體性的利益原則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共生共存的需要而形成了社會性的利益原則(共用互利原則),形成了價值判斷的特定社會標準(即不同個體的不同的價值判斷的社會平均值),由此解決了不同利益主體在利益關係上的立場對立問題。

⑵立場在道德原則中的體現

立場在道德原則中表現為個體性價值觀和普遍性價值觀(普世價值觀)。

在社會關係中,社會成員的道德層次高低不同,人心的善惡程度不同,於是人們在是非評判(道德評價)中表現出不同的個體性價值標準,形成個體性價值觀。然而,由於道德評價過程中的價值判斷是人類社會得以正常發展的倫理基礎,因此,善惡好壞的判斷標準必須具有普遍性,而不能以「個體性價值觀」為標準,所謂的個體性價值觀,無非是對普遍性的道德原則的背離,也就是對人類社會基本倫理規範和價值準則背離的結果,它並不是一種正常的社會行為。

道德原則本身是沒有個體性的,它來源於對天道的體察,它就是普遍性的直接體現,它對社會成員的不同的個體性價值觀具有指導和校正作用,使社會成員遵守共同的行為規範,遵守共同的是非評判標準,由此構建起人類社會基本的社會規則和社會秩序。而當個體價值觀不符合普遍性的道德原則時,通常都是由於個體成員堅持了自己的利益原則而放棄了社會共同的道德原則,在道德評價過程中以「有利性原則」代替了「普遍人性原則」,或者是由於個體成員自身的道德觀念變異,從而顛覆了人類的共同價值準則。因此,在道德評價中不能堅持自己的個體性價值立場,而應以自古以來得到上天承認的、社會公認的普遍性道德規範為原則。反過來講,道德原則的存在也正是為了消除道德評價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個體性價值立場。

小結:道德原則來源於神,依靠對上天的敬畏來維持。人類自己形成的個體性價值標準,往往會隨著歷史的演變而變化,如果沒有高於人類的神(天道)對人類道德規範的強制性約束,人類的社會行為就沒有一套穩定的價值標準。歷史上人類的道德觀念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墮落時,往往也都是由於人類內心逐漸失去了對神的信仰和敬畏,使符合天道的道德標準被人類變異觀念所逐漸取代的結果。

3、邏輯立場和價值立場的關係

如前所述,邏輯立場是人們研究問題或者進行社會測量的切入點,它的作用是形成邏輯判斷的物件,而價值立場是價值判斷所依據的基本價值原則(利益原則和道德原則),是分析判斷某件事情好壞利弊的最終依據和評判標準。

需要注意的是,價值立場並不確定價值判斷的物件,而是確定價值判斷的原則(這是價值出發點的表現),價值判斷的物件是由邏輯判斷的結果來提供的,在社會生活中,二者具有一種高低層次關係。邏輯立場決定著邏輯判斷的結果,而邏輯判斷的結果又作為價值判斷的物件、在價值原則的支配下、再被進行一次在利益和道德層面上的衡量,邏輯的出發點最終與價值的出發點交匯,共同形成了價值判斷。圖示如下(圖2):

從邏輯立場開始,到價值立場處交匯,其過程正體現了從學術研究到社會生活(包括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再到道德追求的人類生存狀態的基本層次規律,學術研究最終以價值原則(價值立場)為指導,以實現價值追求為根本目的,即無論是理論的探索,還是規律的把握,最終都是為了實現在利益和道德層面的價值追求。在這個過程中,價值立場作為最高的指導原則,也始終影響著邏輯立場,決定著學術研究能否循著正常的方向、層次和角度進行,也決定著社會測量的多方認證原則在實際中能否被完全遵守,這正是圖二中價值立場的箭頭指向邏輯立場的含義。

三、判斷與立場的關係

如前所述,立場是判斷的前提性因素,立場和判斷形成一條因果鏈,互相牽制、互相作用,立場影響著邏輯判斷和價值判斷的最終結果,在立場上的刻意誤導會顛覆人類社會的一系列基本原則。以下分別論述錯誤的立場影響判斷的幾種情況。

1、邏輯立場對邏輯判斷的影響

在邏輯層面上,邏輯立場對邏輯判斷的影響表現為:在學術研究中以自己的片面立場取代觀察問題自然存在的多角度立場,製造學術上的立場性對立。比如某人堅持自己看問題的層次和角度而不認同別人觀察同一問題的不同層次和角度,就會造成學術研究中的邏輯立場對立,使本來可以互相交流的不同邏輯立場下的非對立性觀點、演變成不可調和的學術衝突。以前面講的圓柱模型為例,如果每個觀察者只認同自己觀察圓柱的層次和角度,而不認同別人在不同切入點處產生的觀察結果,那麼就會產生只有自己正確、別人都錯誤的立場性偏執,抹殺了本來都正確的不同觀察結果。另外我們熟知的盲人摸象的故事也是從邏輯角度講了不同邏輯立場下的不同觀察結果的問題,盲人之所以爭吵也正是因為否認了別人的不同邏輯立場,製造了邏輯判斷中的立場性對立。

在社會事實的鑒別過程中,邏輯判斷(社會測量)主要表現為依據多方認證原則對不同觀測機構(包括科學研究機構以及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或者社會資訊發佈方(包括媒體、社會事件的目擊者和經歷者)所提供的資料和資訊的可靠性、進行審核的過程,邏輯立場則體現為不同的測量機構和社會資訊發佈方對自己、或者對別人的邏輯判斷結果的單方認可。此時,邏輯立場對邏輯判斷的影響就體現為以個別的單方立場取代社會的多方立場,否定社會平均值的社會效力,使社會測量失效。比如商販堅持自己的秤沒有問題,有問題的則是給他做鑒定的工商機構的標準秤以及其它攤位做參考的秤;罪犯堅持自己無罪,錯的是原告的呈辭、目擊者的舉證以及法官的分析判斷過程;中共喉舌堅持自己的新聞報導是真實的,假的是西方「造謠媒體」的「侮蔑」。可見,堅持頑固狹隘的單方立場將從根本上否定了社會測量的多方認證原則,使社會事實無從判斷。

小結:邏輯立場產生問題的根源在於要麼違反了不同邏輯立場相互認同、相互借鑒的學術原則,要麼違背了單方認可必須接受社會認可的基本社會原則,前者可能包括學術視野局限的緣由,而後者則一定是價值觀變異的結果,滲透著價值立場的內在影響。

2、邏輯立場對價值判斷的影響(圖4

如上所述,邏輯立場影響邏輯判斷的結果,而邏輯判斷的結果又是價值判斷的物件,邏輯立場因而對價值判斷產生間接的影響。當邏輯立場偏執,那麼就不能給價值判斷提供完整的事實(作為價值判斷的物件),這樣就會使價值判斷出現嚴重的偏差,甚至會顛倒是非。

比如判斷中國經濟形勢的好與壞,這是一個價值判斷(衡量一種社會現象利弊的利益評價過程),它需要提供中國經濟形勢的真實現狀來供判斷者參考。經濟是一個宏大的社會系統,包括GDP、經濟效益、收入分配、消費、財政、金融、環境保護……等諸多要素,只有把這些要素的基本情況綜合起來才能形成經濟形勢的整體真相,如果僅僅以GDP的增長率來衡量經濟形勢(單一的邏輯立場),那麼就會把經濟系統中的其它問題掩蓋起來,以

偏概全,給民眾造成了一種經濟繁榮的假像,最終使人們對經濟形勢好壞的判斷產生嚴重的偏差。

[注:如果在學術自由的環境中,這種局面通常不會出現,這樣大的事情也只有在邏輯立場被某個集團完全壟斷時才會發生,這正是專制獨裁者壟斷學術研究、控制新聞媒體所要達到的基本目的。]

再比如法庭審理案件的過程中(衡量一種社會行為善惡的道德評價過程),如果法官面對一個案件只是站在原告的立場上(單方的邏輯立場)審核事實,而不顧被告的陳述(相當於取消了社會測量),那麼案件的真相(邏輯判斷的結果)就可能會被歪曲,最終的是非判斷(價值判斷)的裁決就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偏差和誤判。

[注:如果一個法官站在單方邏輯立場上鑒定社會事實,其原因只能是要麼法官接受了賄賂、要麼受到了上級的行政壓力,無論哪種原因,都是法官沒有堅守法律公平原則的體現,這是法官道德觀念變異所導致的鑒定事實時邏輯立場偏移的結果。]

可見,當邏輯立場對價值判斷發生不良影響時,大多情況下都是由一個變異的價值立場在背後操控的結果,即為了達到誤導人們得出一個操控者所需要的價值判斷的結論,操控者們刻意製造了所需要的邏輯立場。具體過程為:首先由一個邪惡集團或者個人設計了最終所需要的價值判斷結果,然後根據這個結果繼續製造所謂的「事實」(邏輯判斷的結果),再根據這個「事實」所需要的觀察角度製造出所需要的邏輯立場。這相當於我們平時所說的先定罪、後審判(再尋求所謂的事實),先定性、再找依據。

3、價值立場對價值判斷的影響(圖5

在價值層面上,立場作為價值判斷的原則對價值判斷的影響可能表現為:其一,在有用性評價過程中頑固的堅持自己的個體性利益原則,不接受社會性的共用互利原則,造成社會交往中利益訴求不可調和性的對立。其二,在道德評價過程中,以個人的變異價值觀去代替普遍性的道德原則,使道德評價過程背離人類的正常價值標準,顛覆人類社會的基本倫理規則和法制秩序,造成道德的淪喪和社會秩序的混亂。

比如,中共所奉行的階級鬥爭理論強調階級矛盾、階級利益是不可調和的,因此,它號召流氓無產者用暴力推翻所謂的舊制度,建立共產黨政權,從而顛覆了人類正常的社會利益原則,製造出中共流氓集團所奉行的流氓利益原則。最後,中共不僅以流氓利益原則代替了社會交往中的正常社會利益原則,還以此代替了道德評價過程中的普遍人性原則,形成了中共特色的流氓價值觀。

在中共流氓價值觀下,好與壞的衡量不再具有穩定的道德標準,而是以是否有利於中共的專制統治為評判依據,中共以這套流氓價值觀排斥現代文明,否定普遍人性,剷除傳統的一切宗教和正信。在中共的流氓視野中,傳統文化是腐朽的、反動的、落後的、愚昧的,現代西方文明是虛偽的、霸權的、罪惡的、雙重標準的,在這種反人類反宇宙的流氓價值觀的洗腦下,中國大陸民眾的價值觀徹底墮落,道德水準下降到人類有史以來的最低點。

當大陸人民運用這套流氓價值觀看世界時,他們分不清中共和中國的區別,對中共的暴政和反人類罪行視而不見,反而會認為中共鎮壓有理,認為人民反抗暴政是危害國家安全,認為海外反共人士是反華。中共還運用這套邪惡的流氓價值觀確立了中共壟斷的法律體系,通過實施惡法來迫害中國人民,製造了難以數計的冤假錯案。

小結:價值立場是維繫一個社會良性倫理秩序的基本法則,人們通常運用普遍人性原則判斷好壞,運用共用互利原則解決利益衝突,進行合理的利益追求,一旦這套正常的價值立場被流氓化、邪惡化時,人類就會失去做人的標準,而向獸類墮落。今天的中國大陸,中共的邪惡流氓價值觀正使上億人的道德墮落到非常可怕的境地,使中國大陸正成為人間魔域。

4、價值立場對邏輯判斷的影響(圖6

價值立場並不直接作用於邏輯判斷,它對邏輯判斷的影響是通過影響邏輯立場來實現的。價值立場是價值觀的體現,它是人生的最高原則,也指導著人生的所有追求,它影響著人類的全部社會活動。前面講過,價值立場始終影響著邏輯立場,決定著學術研究能否循著正常的方向、層次和角度進行,也決定著社會測量的多方認證原則在實際中能否被完全遵守,而這種影響最終必然要體現在邏輯判斷的結果之中。不同的價值觀會使一個人在尋求事實的過程中對「真理」和「真相」產生不同的態度。

比如一個受党文化毒害而道德邪變的人,他的價值觀中已經沒有正邪、善惡、是非、黑白的區別,當他面對法輪功被殘酷迫害的事實時,他不會因為聽到了真相而改變從前的錯誤觀念,而是會說,你怎麼能站在法輪功的立場上說話呢?任何一個政府都會鎮壓它的反對力量,古往今來不都是這樣嗎?我要是共產黨,我也會鎮壓。在這裡,由於他的價值觀的變異,他已經完全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它的心中既沒有普遍的道德原則,也沒有理性的認識能力,在社會事實的判斷過程中他也取消了社會認可的原則,頑固的堅持單方立場,使社會事實無從鑒定,這是價值立場(價值觀)影響邏輯判斷的最典型的例子。

此外,甘心受中共驅使、製造假新聞歪曲事實的中共喉舌的行為,也都是價值立場影響邏輯判斷的表現。這些媒體的從業人員在面對社會事實時,不是以理性的原則而是以邪惡黨性為核心的政治立場來衡量一切,所有的社會事件,報導什麼,不報導什麼,怎麼報導,都是根據政治立場來指導實施的。這種政治立場對社會事實的控制,從社會新聞的報導、到學術研究的結論、到思想觀念的傳播,無孔不入的滲透在人們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從歷史、到現實、再到超現實的神佛的世界,人們的認識都被中共精心製造的謊言所籠罩和遮蓋著,黨的政治立場成為人們認識社會、歷史和人生的唯一指導原則和判斷標準。這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認識事物的正常方式和正常原則,幾十年來,大陸人民被強制生活在謊言之中,價值觀和思維模式已經完全偏離了人類正常的狀態,逐漸失去了通過理性認識自然真理、尋求社會真相、辨別是非黑白的基本思維能力。

四、中共如何利用立場來歪曲判斷

如前所述,立場和判斷由於分別存在著邏輯的和價值的區分,相互之間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這需要人們基於理性的原則去認真分析、區別對待。但是中共是以一切理性為敵的,在中國大陸,中共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混淆擾亂人們的理性思維和道德觀念,最終形成以中共「政治立場」來統攝一切學術研究、社會原則和道德原則的党文化思維體系。

中共的「政治立場」是這樣形成的:在學術研究中,顛覆邏輯立場的客觀性,宣揚「邏輯立場」的主觀隨意性,使學術研究的視野「唯黨首是瞻」;→在價值觀上,顛覆價值立場的社會性和普遍性,宣揚社會原則和道德原則的歷史性和階級性,形成以黨的利益為核心的流氓價值觀;→最終形成政治立場(黨的立場)。

1、中共以政治立場代替正常的邏輯立場和價值立場

⑴以政治立場左右邏輯立場

雖然邏輯立場是以多層次和多角度的狀態客觀存在著,但是在中共眼裡,選擇什麼樣的邏輯層次和角度來研究事物,以及如何對待不同邏輯立場下的觀點,都是根據中共的政治需要來制定的。在政治立場下,中共頑固的堅持自己看待世界的邏輯角度,即所謂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敵視一切其它邏輯立場下的世界觀,並把與黨的世界觀不同的一切看法、均視為「偏激」、「唯心」或者是「形而上學」的錯誤認識。在社會測量中,中共要麼壟斷控制一切社會測量的資源,要麼排斥其它社會測量主體的作用,在社會事實的鑒定過程中,以中共政治立場下的「單方認可」左右一切,取消了社會本應存在的多方立場。

中共的專家經常講:「討論無禁區,宣傳有紀律」,所謂的「宣傳有紀律」就是不許在媒體或者學術刊物上發表與黨中央的檔精神相衝突的觀點和言論,無論私下裡有什麼看法,一旦在公開刊物上發表都得嚴格自律,必須符合中共的立場和觀點。這樣,政治立場就成為中共統治下學術研究和資訊傳播的不可逾越的紅線,所有的研究和交流都必須在紅線以內進行。

⑵以政治立場取代價值立場

在價值觀方面,中共以邪惡的黨性為原則,以變異的政治立場取代了人類社會正常的價值原則,表現為:①以政治立場中的流氓利益原則取代了價值立場中的社會性利益原則,在經濟運行中以黨的集團利益為最高標準,通過使用國家暴力沒收財產和剷除異己的方法來解決利益衝突;②以政治立場中的邪惡黨性原則取代價值立場中的道德原則,以是否符合黨的統治利益為原則來衡量好壞,通過控制輿論進行栽贓抹黑,以及使用國家暴力鎮壓不同信仰和民間團體的方式、來解決價值觀衝突所導致的道德危機和信仰危機。

2、中共以政治立場誤導邏輯判斷和價值判斷

⑴以政治立場製造「社會事實」

中共以政治立場「統一」了全部的邏輯立場,不但劃定了學術研究和資訊傳遞的紅線,而且也根據政治需要不斷製造著大量的所謂「社會事實」(邏輯判斷結果)。比如:「佛道修煉是迷信」、「宗教是麻痹人民的精神鴉片」、「進化論是科學」(科學的無神論)、「中國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歷史選擇了中共」、「抗日戰爭是在中共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下進行的」、「中共是中華民族利益的捍衛者」、「中共領導中國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天安門自焚者是法輪功學員」、「六四學生是被人利用的」、「地震是不可預報的」、「達賴是反華分裂勢力」……等等。凡此種種,沒有一個是經過嚴謹邏輯論證和實證研究後的科學結論,都是根據中共的政治需要而製造出來、強加給中國人民的謊言,這些謊言經過御用文人們一代又一代的精心加工和改造,如今已經變得越來越精緻和體系化,以至於普通的人民很難區分出其中的真偽。當一旦有人對此提出異議時,中共就會逼問他看待問題是站在什麼立場上,如果人們不站在中共的政治立場上看問題,就會被定性為「思想有問題,需要改造」。筆者曾經聽說過某校的一位領導對教師說:「你寧肯讓學生說你講得不好,也不要讓學生說你有問題。」這裡的問題就是指和中共立場不一致。

⑵以政治立場決定善惡評判的結果

中共以政治立場取代了價值立場,使價值判斷所依據的普遍性原則失去了效力,善惡的評判與利益的權衡、全部都以中共的統治需要來裁決,以是否有利於維護中共的統治來判斷好壞,這樣就製造出了中共所需要的善惡評判結果。在價值觀方面,中共有一套衡量好壞的專用術語,如「反革命」、「反動派」、「反動思想」、「反動」等等,它們的內涵都是以中共的政治立場來定義的。在正常的文化體系和社會環境中,人們知道反抗暴政追求正義是好的,而逆天叛道殘賊百姓是壞的,但是在中共統治下,人們會認為反抗中共就是有問題的,而中共的鎮壓則是正常的。中共奪權時宣傳「造反有理」,而奪取政權後卻宣佈「鎮壓有理」,在這些宣傳口號的背後,其中的善惡評判沒有任何符合道義和邏輯理性的依據,完全是以中共的流氓利益原則來衡量的。在文革中人們狂熱的唱著政治歌曲「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完全忽視了文革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造成的巨大傷害,而今天法輪功反迫害維護天賦權利卻被很多人認為是與中共搞對抗(搞政治),所以遭受鎮壓是應該的。在中共政治立場的主導下,人們對一切扭曲的價值觀已經習以為常,認為古往今來世界各國都是這樣,認為政治就是這樣,人們已經分辨不出正常行為和反常行為的區別,不知道正常社會狀態和非正常社會狀態的不同。

小結:在今天的中國大陸,沒有判斷好壞的穩定的道德標準,沒有裁決是非的公正的法律秩序,沒有被人們普遍認同並自願遵守的社會原則,只有一個以中共的統治利益為根本原則的「政治立場」、超越一切普遍性原則而存在著,作為中國人民衡量好壞、判斷是非的基本準則,「政治立場」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心靈的魔咒,成為主宰中國人靈魂的中央處理器。

五、中國人民應該堅持什麼樣的立場

綜上,立場就是人們研究問題和進行價值評判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一旦喪失了這些基本原則,人類就會喪失理性和普遍人性,社會就將墮落到無法無天的狀態,而這正是中共統治下中國人民的真實生存現狀。因此,擺脫中共政治立場的控制、重建人類理性和道德的原則正是我們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總的來說,中國人民需要從四個方面重新恢復人類社會正常運作的基本立場,如下:

1、超越單角度的多角度綜合立場(堅持理性原則)

在科學研究中,相互尊重不同邏輯立場的客觀性是基本的學術原則,因此看問題要注重事物的複雜性,要注重研究事物時不同切入點所導致的不同研究結果的相容性,在學術研究中要拋棄主觀的立場性對立思維,從党文化體系下狹隘封閉的學術視野中擺脫出來,用理性的原則重新衡量和鑒別控制中國人頭腦的唯物論、進化論、無神論的真偽,培養出真正宏觀的開闊的科學視野,這是中國人民重建理性的學術體系的第一步。

理性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能力,也是基本的原則,它承認世界的客觀性和複雜性,並從中規範人類的認識手段和認識能力,使人類既不至於對世界一無所知而不知所措,又能清醒的反思到自己認識手段和能力的局限性,從而為人類最終洞徹自己與宇宙的真實關係而奠定邏輯思維的基礎。真正的理性絕不封閉自己的眼界,絕不局限在既有的理論之中,而是始終保持著對複雜世界所有可能性的謹慎審視的態度,因此,它能不斷吸收新角度下探索世界的實踐成果,從而豐富著對世界複雜性的理解程度。以邏輯理性為特徵的西方文化在今天繼續著其傳統的認識世界的方式和角度,在自己的領域不斷證實著中華傳統邏輯立場下的宇宙觀,如通過臨床醫學證實靈魂的存在、通過生物電測試證實經絡和穴位的存在、通過催眠術證實輪回轉世的存在、通過考古發現證實史前文明的存在、通過測謊儀證實植物有意識、通過微觀粒子的實驗證實物質有靈性……等等,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正在向世人說明中華傳統文化關於宇宙和生命的認識是一種更高級的科學。對於傳統文化已經失落的中國人民來說,從西方的邏輯理性開始重新起步,培養真正的科學視野,並從中發現自己文化的高貴,也許是重建我們對自己傳統文化信念的一條最便捷的道路。

2、超越個體立場的社會立場(堅持社會原則)

在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上,中國人民需要改變目前自私自利的墮落價值觀,從頑固堅持個體立場的狹隘心理中擺脫出來,重新確立個人與社會的正常關係,使個體立場符合社會立場,這就需要重新確立一些基本的社會原則,比如共用互利的社會性利益原則、人人平等的權利義務原則、相互尊重的道德義務原則等等。

共用互利原則是人類社會維護利益平衡的一項重要的社會性利益原則,它可以滿足不同利益主體的基本利益訴求,説明我們規範人類的經濟交往秩序,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環境,對於國家管理階層來說,制定任何經濟政策都必須遵循這個基本的社會利益原則。否則在一個爾虞我詐、為了利益而相互傷害的社會中,人類社會將走向一個弱肉強食、損人利己的叢林社會,這種情況下,每個人的利益都不會有穩固的保障。當前的中國人民正需要從這種叢林社會中擺脫出來,重建文明的社會經濟秩序。因此,共用互利原則是我們在利益追求中需要恢復的基本社會立場。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是現代社會的基本法治原則,也是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使司法裁判體現公正的結果,從而能順利解決各種利益糾紛,保障每個人的基本社會權利的實現。從法理意義上來講,法律的內容是社會公意的體現,它表達的是一些基本的社會立場,司法裁判不能站在任何一個被裁判物件的單方立場上,而是站在基本的社會立場(多方立場)上,代表社會公意。當前的中國人民需要從中共控制的惡法體系中擺脫出來,拋棄法律為政權服務(具有階級性)的馬列主義邪惡觀念,重建體現自然法精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天賦人權)的現代法律體系和現代政治制度。因此,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是我們在保障社會權利方面、重建基本社會立場的重要體現。

相互尊重的道德義務原則、是更高級的一項社會原則,是中華文化建立和諧社會關係所遵循的基本社會原則,中華文化中講的五倫關係正是這種原則的體現。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平等的道德義務關係,每一種關係的雙方都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從而維護社會關係的和諧與穩定。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相敬、朋友有信,五倫體現著一種道德上平等的雙方性自然關係,也就是真正的倫理關係,它內部蘊涵著道德的同一,在道德義務上雙方是對等的,其中不存在著單方面的義務要求,這也是社會立場在道德層面上規範社會關係的完美體現。今天的中國人民對自己的這種傳統文化更是存在著嚴重的誤解,在中共党文化的毒害下,人們歪曲了道德義務關係的平等性,片面強調單方面的服從關係,於是顛覆了道德社會關係的基本秩序,造成今日社會上阿諛奉承、崇拜權力的奴性思想全面蔓延,整個社會喪失了對基本的人格尊嚴的保障和對普遍人性的認同,使社會上道德淪喪、倫理無存,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充滿著史無前例的緊張和不信任。因此,重建具有相互尊重和普遍關愛的傳統文化,恢復社會正常倫理關係也是我們堅持正確的社會立場的一個最重要的部分。

3、超越利益立場的道義立場(堅持道德原則)

在價值追求中,為了解決利益和道義的衝突,正常情況下人類社會以道義為尊,讓利益原則服從于道德原則,使利益的追求接受道德的規範和制約,使個體性的利益原則最終符合社會性的利益原則。中華傳統文化中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點明了追求利益與遵守道義的統一性,自古以來中國一直都是一個追求道義的國家,道義是我們民族的立國之本,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甚至做強盜都講「盜亦有道」,都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規範。而今天的中國社會拜金主義盛行,道德底線全面崩潰,一切向錢看,財富成為衡量人生成敗的唯一標準,於是為了賺錢不擇手段,不計後果,甚至可以在食品中摻毒,毒奶粉事件及其處理結果、標誌著中國社會的基本道義已經喪失,中國人民已經徹底的淪落為金錢的奴隸,這都是中共毀滅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政治立場強制摧毀人的良知和善念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中共不僅毀滅中國人民的傳統價值觀,也通過壟斷中國對外貿易的方式、脅迫西方商賈在對華貿易中放棄自身的道義原則,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共正在通過經濟手段污染和破壞著西方民主社會的基本價值理念和立國原則,中共的流毒不僅毀滅了中華傳統的文明,也正在危害著全世界。

要解體和消滅中共,重建道德至尊的文明社會,則必須在我們心底首先恢復人類正常的價值理念,堅守人類正常的道德原則,重新確立道義高於利益的基本生存法則,在利益的追求中不偏離道義的立場。如此,中國人民才能從被中共嚴重破壞的文化廢墟中重新站了起來,重建失落已久的高貴的中華傳統文化,這正是中華兒女當前最緊迫的歷史使命。

4、超越黨團立場的民族立場(堅持民族原則)

任何黨派和社會團體的利益都不能淩駕於國家和民族利益之上,評價一個黨團在民族歷史演變中的功過是非要站在民族的立場上,以是否符合民族利益的標準來衡量,這是一個基本的社會常識。以民族的立場來衡量,愛國就是愛一個國家的文化、愛一個國家的人民、愛一個國家的疆土;而叛國與賣國則是毀滅一個國家的文化、出賣一個國家的領土;民賊獨夫則是剝奪人民的基本社會權利、壓迫和迫害人民的獨裁者;暴政則是不經合理的審判、利用權力隨意殺戮人民的政府犯罪行為;……等等,這些判斷依據都是具有永恆性的歷史評價標準。然而長久以來,被中共洗腦的中國人民評價中共都是站在中共的立場上,把中共一個黨團的立場當作中華民族的國家立場,把中共自己的政治目標當作中華民族的國家政治目標,把中共為奪權而發動的不要祖國毀滅民族的共產革命、當作中華民族的國家追求,因此,人們把本應是民族罪人的中共當作民族的大救星來供奉。中共宣揚新時期愛國主義的核心就是熱愛中共和熱愛社會主義,這種赤裸裸的以黨團立場淩駕於民族立場之上的醜惡言論、在今天卻依然有很大的市場,受党文化蒙蔽的中國人民分不清黨、政府和國家的區別,分不清愛國和愛黨的本質區別,認為愛党就是愛國,而反黨則是反華。

要認清中共的本質,就必須從中共設置的黨團立場的陷阱中走出來,用人類通用的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民族立場、來衡量中共在歷史中的表現和作用,那麼,中共是叛國還是愛國?中共領導人是民族功臣還是民族罪人?毛澤東是偉人還是敗類?判斷結果將一目了然。然而跨過這一步卻是異常艱難的,需要我們首先從心理上、從道德上全面歸正我們的思維和價值觀,在價值評判體系中豎立起真正的民族立場下的民族利益衡量標準。(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惠虎宇:中共意識形態之理性批判(1)
惠虎宇:中共意識形態之理性批判(2)
惠虎宇:中共意識形態之理性批判(4)
惠虎宇:中共意識形態之理性批判(3)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