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宣」是中共推行全球戰略的文化工具

作者:何清涟

人氣 2131

自從中國2009年決定投入450億元人民幣巨資在全球推廣「大外宣計劃」,藉此與西方媒體「爭奪話語權」以來[1],有關中國大外宣的新聞不斷出現。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有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北美總分社進駐紐約時報廣場,與路透社、紐約時報、新聞集團等世界著名新聞機構為鄰,[2]中國《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網(People’s Daily Online)在紐約曼哈頓區帝國大廈30層租用辦公場所等。[3]如果說這些消息還只是讓媒體同行吃驚,那麼當中國投入巨資在號稱「世界廣告業的入口處」——時報廣場租下一塊高約19米,寬約12米的巨型戶外液晶顯示屏,在那裡日夜播放北京精心製作的《中國國家形象片》後,[4]西方社會不得不開始關注這種豪闊投入的目的是什麼。

但西方社會並不知道,中國的所謂「外宣」並不始於現在,中共當年作為在野政治勢力之時,就已經行之有效地開始了「外宣」公關,而為其「外宣」主動效力的就是西方諸多左派記者;西方社會也不了解,中共建政後經過70多年磨礪,其「外宣」早就形成了成熟的整套方略。在西方的中國觀察者聽到北京將投入450億推進「大外宣」計劃之時,遍布全球的華文媒體大多已歸附北京旗下,非洲更是結出「大外宣」的碩果。這種由中國政府投入大量金錢,由中國國家媒體、香港、台灣或其他地區的華人資本出面打造的媒體集團,形成了一種「恩庇侍從」結構,這種結構支配下的媒體,就是中共宣傳機構的延伸,而非自由媒體。此前,中國政府對海外媒體的紅色滲透基本不張揚,之所以會在2009年突然高調宣稱,是出於兩個原因:一是2008年奧運火炬傳遞過程中在全球範圍內遇到主張西藏獨立的支持者的抗議,讓北京深感「爭奪話語權」的重要。二是中國的GDP總量終於在2009年高達5.11萬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從此有了底氣,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大張旗鼓地推行其大外宣「宏圖偉業」,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肆無忌憚地進行紅色滲透。

這些醒目的攻勢終於讓美國媒體業感到「中國人來了」。在西方世界堪稱翹楚的美國傳媒業對中國的來勢洶洶多少有點無奈,因為近十年以來,傳統媒體業進入嚴冬,不得不開展併購整合,但這種併購整合的失敗率所稱「比離婚率還高」。中國正是看準了這一時機,以較低的資產價格大肆收購。美中關係中心(Center on U.S.-China Relations)主任Orville Schell表示:「當我們的媒體王國正像喜馬拉雅的冰川一樣在融化,北京卻正在擴張。他們想儘可能地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有信譽的新聞業標誌地搶占一席,所以他們要到紐約,要到(時報廣場)這一標誌性的地點,這就是他們計劃的一部分。」[5]

美國在「冷戰」結束後確實曾有一段昏睡時期——典型例子是2009年奧巴馬剛進白宮,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前美國常務副國務卿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Bruce Zoellick)、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英國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等人就向奧巴馬提出,要將構建G-2或G2(兩國集團)作為中國和美國之間一個非正式特殊關係,以此作為中美關係的中心。[6]所謂G2,就是讓中美兩國共同承擔世界領導者的責任——但美國的媒體從業者對中國這些密集的外宣攻勢還是能夠感受到其咄咄逼人之勢。他們當然知道中國政府揮灑金雨形成外宣攻勢是為了在世界範圍內搶奪話語權,因為中國官方對此有相當直白的表述,「世界上話語權的分配很不平衡,80%的信息被西方媒體壟斷」,[7]也知道中國的大外宣是為中國的公共外交服務的,了解中國的公共外交主要是文化公關,其目標是五點:「對外宣傳中國的主張,建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反駁海外對中國的歪曲報導,改善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對 外國的政策決定施加影響。」[8] 西方傳媒業當然也觀察到,新華社已經在近幾年迅速擴張,派駐全球各國記者的人數很快將超過6000人,其雇員規模將超過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等世界老牌的通訊社。[9]一位頭腦清醒的西方記者看到這些變化,看到昔日的同行一個個為了優渥的薪資待遇而加入中國大外宣隊伍,不無遺憾地總結:「在過去十年(作者註:指2009年開始的大外宣),中國推出一種更為精巧,更為主動的策略,日益轉為以國際觀眾為對象。中國正在嘗試以大把大把的金錢來改變全球資訊環境,由撥款購買包含置入性行銷的評論,到贊助宣揚正面資訊的新聞報導等,不一而足在中國境內,媒體受到的控制日益嚴密;在海外,北京則尋求利用新聞自由的弱點來推進自己的利益。」[10]

本書從回溯中國大外宣的歷史入手,分析中國自本世紀初以來形成的外宣媒體本土化策略,以及在此策略推動下的海外「大外宣」布局。這個報告將幫助人們了解到北京在推廣其價值觀上如何不遺餘力。與北京有關的資本,正在全球購入不少媒體,美國一家百年老報《洛杉磯時報》,亦被一家親北京的華人財團收購。[11]在本書完稿的2018年12月,全球第一大通訊社美聯社正在與中國新華社商談合作事宜。[12]

美國《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在1787年寫道: 「如果由我來決定我們是要一個沒有報紙的政府還是沒有政府的報紙,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本研究報告展示的是與美國先賢傑斐遜所言完全相反的圖景:中國在全世界(包括美國在內)建立了一個由政府資本控制的大外宣網絡——一個由多語種媒體組成的紅色媒體家族,這個龐大紅色媒體家族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為極權中國的全球戰略服務。

责任编辑:朱颖

[1]中共450億爭奪話語權》,《鳳凰週刊》,2009年第7期總第320期,2009年3月14日(http://www.mediaview.cn/article.asp?id=554)。

[2] China Agency Nears Times Square,By ANTON TROIANOVSKI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4334604575339281420753918.html)。

[3] 「World Turns to N.Y. Icon」, By Josh Barbanel, July 13, 2011(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02303678704576442253261292290.html).

[4] 《新華社紐約時報廣場最大廣告位試運行》, 新華網(廣州),2011年8月1日    (http://news.163.com/11/0801/20/7AD902K900014JB5.html)。

[5]  China Puts Best Face Forward With News Channel, http://www.nytimes.com/2010/07/02/world/asia/02china.html?_r=1

[6] Group of Two [show article only],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wikivisually.com/wiki/Group_of_Two).

[7] 熊敏,《新華社出海「踩油門」》,《21世紀經濟報道》,2010年8月17日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5,2010081790350313.html)。

[8] 「All Out: China Turns on the Charm」, by Helle C. Dale, World Affairs,  July/August 2010

http://www.worldaffairsjournal.org/article/all-out-china-turns-charm)。

[9] 揚眉,《法國輿論看中國》,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11年3月20日(http://rfi.my/esrEea),所引內容來自《世界外交論衡》2011年3月號;「Un CNN à la chinoise『」,Pékin cherche à concilier puissance et stabilité,(http://www.monde-diplomatique.fr/2011/03/LUTHER/20257)。

[10] Inside China’s audacious global propaganda campaign Illustration: Guardian Design Team/Christophe Gowans, By Louisa Lim and Julia Bergin,  Dec 7,2018 (https://www.theguardian.com/news/2018/dec/07/china-plan-for-global-media-dominance-propaganda-xi-jinping).

[11] 新華社記者高山,《收購〈洛杉磯時報〉,這名華裔醫生續寫傳奇》,新華網,2018年2月11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2/11/c_1122402866.htm)。

[12] 王山,《美中關係怪事一樁:美聯社將與新華社合作》,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18年12月26日(https://rfi.my/3UzY.t)。

相關新聞
何清漣:2018年—中國緣何失去了美國?(上)
何清漣:2018年中國緣何失去了美國?(下)
川人:紅旗已插到美國 「通俄門」應當休矣
橫河:從黃向墨案看中共統戰外宣困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