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与后共:惊人的相似

陳勁松:從央視為李鴻章“平反”說起

陳勁松

人氣 7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7日訊】正當薩斯攻堅戰如火如荼,一部電視連續劇在中國大陸悄悄而隆重上演,由于該劇“大膽”修改了近代歷史上的人物定位,引起議論紛紛。這部名為《走向共和》的59集大型電視連續劇,涉及几乎所有的近代重要歷史人物。劇中對李鴻章、袁世凱、慈禧太后、和孫中山等關鍵人物,都有全新的造型。

最惊人的顛覆,是關于李鴻章。這個歷史上被定義為“崇洋媚外”、“喪權辱國”,甚至“賣國賊”、“漢奸”的“反面角色”,破天荒地受到“正面塑造”。成為高瞻遠矚、大智大勇、懮國懮民、忍辱負重的“一代新人”。這一“創舉”,立即引起海內外輿論嘩然。

史載,出生于安徽合肥的李鴻章,歷任晚清高官。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期間,主辦洋務,興辦近代企業,創立北洋海軍,力圖富國強兵。但因任“全權大臣”期間,簽訂一系列“賣國條約”,而落下千古罵名。

誠然,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應該是一個在人格、思想、和行為上都十分复雜的人物,既往簡單的歷史定位可能有失偏頗。然而,突然給這個最具爭議的歷史人物“全面平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能不令人疑竇叢生。

其實,只要仔細比較晚清時代和后共時期,就不難發現,這兩個相距百年的王朝,從本質到形式,都有惊人的相似。

在經濟上,閉關自守達二百多年的滿清專制王朝,正受到當時境外海上貿易的沖擊;而上世紀末,閉關鎖國達三十年的共產党獨裁政權,也同樣面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挑戰。在政治上,滿清面對的是國內外共和變革的壓力;共產党則受制于海內外民主改革的呼聲。其間的許多口號、事件、与人物,甚至完全可以划上等號:

晚清主導的“洋務運動”,等于后共實施的“改革開放”;
晚清國策“祖宗之法不可變”,等于后共立場“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或“穩定壓倒一切”;
晚清主張“富國強兵”和“船堅炮利”,等于后共口號“中華民族的偉大复興”和“軍事現代化”;
晚清所謂“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等于后共所謂“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外交上,晚清有“妥協求和”,故簽《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后共有“韜光養晦”,故簽《中俄邊界條約》、擱置釣魚台和南沙群島等爭端;
晚清首創“十里洋場”上海,后共炮制“經濟特區”深圳;
晚清聲稱“千年未有之變局”,后共吹噓“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事業”;
失敗的“八九民運”,等于流產的“戊戌變法”;
太上皇鄧小平,就是當代“慈禧”;
被軟禁的趙紫陽,豈不是被軟禁的光緒皇帝?
忙于媾和的李鴻章,就是到處“消气”的江澤民或者朱熔基;
如今的“太子党”,正是當年的“八旗子弟”……

的确,《走向共和》一劇中,也一反過去對“八旗子弟”驕奢淫逸、腐朽沒落、臨陣脫逃的記錄,高調頌揚他們英勇善戰和大無畏的光輝形象。看上去,恰恰是對曾慶紅、王歧山等“太子党”全面接班的詮釋,意味深長。

更重要的一點,如果我們不愿意承認當初滿人入關后,華夏實際上已經亡國喪國,至少要承認,滿清是一個外來政權;嚴格地說,共產党也是一個外來政權,一個由德國人和俄國人混血的怪胎。連毛澤東都承認,他死后,是要去見馬克思,而不是孔夫子。

另一方面,為李鴻章翻案,顯現出江澤民正為自己身后事作鋪墊。江澤民遲早有一天蓋棺定論,而他本人的歷史問題,成為他心上懸著的一塊石頭。那便是:長期只提養父,不提生父所掩蓋的漢奸身世,和其本人就讀于汪精衛之偽“中央大學”那段不光彩的歷史。

正如毛澤東評《水滸》,古為今用,借鐘馗打鬼,自有其目的一樣,江澤民一貫醉心于滿清故事,已經折射出他的真實心境。明白于此,央視為李鴻章平反,為八旗子弟翻案,甚至為整個清史翻案。就絲毫不足為怪了。

眼下,在中國御用知識界,流行一种說法:如果不是孫中山鬧革命,滿清通過“洋務運動”,將緩慢走向“君主立憲”,進而實現中國不流血的變革,早已迎來共和与民主。此論意在責備孫中山等人及其革命,“搞亂了中國”。同時暗示,任由共產党統治下去,只要經濟發達了,民主自然而來。此論不管是出于理想主義還是一廂情愿,也算是“一家之言”吧!然而,革命之產生,每每源于舊勢力的頑固。當權者如果不主動加快變革步伐,革命必然重演,付出的代价,不僅是舊勢力的覆亡,也將是整個社會裂變動蕩的成本。

《走向共和》,由中央電視台于4月12日在黃金時段隆重推出,該時段歷來以播出“弘揚主旋律”的電視劇著稱,因此,《走向共和》無疑也是一部“主旋律”,其政治含義不言而喻。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陳勁松:神秘疾病,中港經濟,民怨民權
陳勁松:無須遮醜 也談中國地下經濟
陳勁松 伊拉克戰後重建:中國的角色
陳勁松﹕廣交會慘淡 廣東當局又隱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