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個人資料滿天飛

自由時報記者馮亦寧報導攝影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6月30日訊】煩煩煩!信箱裡總是無緣無故塞滿一堆信,不管是幼稚園招生、美容院開幕、銀行貸款都寄份廣告信來,個人資料滿天飛,究竟是什麼時候,你曾不經意的將自己出賣了?

 資料外流,到底有什麼影響?或許粗枝大葉的你還沒有發現,那些在外流浪的個人資料就是讓信箱塞滿廣告資料的罪魁禍首,還有,手機常收到奇奇怪怪的簡訊?不是問你寂不寂寞,就是告訴你又中了大獎。

 最恐怖的事情莫過於詐騙集團得到個人資料後進行詐騙,到時候很可能在沒有防備的狀況下迷迷糊糊的掉入歹徒陷阱。

留資料停 1

填問卷 小心變肥羊

  「填問卷,拿大獎」、「填資料,換贈品」,很多人參加活動或展覽時,為了貪圖一片光碟、一隻原子筆等小東西就輕易的將姓名、地址、出生日期、身分證統一編號等資料雙手奉上。填資料的當時可曾想過活動結束之後,這些私密的個人檔案究竟流落何方?

台北市刑大四組組長吳春沂表示,不肖份子為了取得民眾資料,幾乎是無所不用其極,他呼籲民眾在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一定要謹慎過濾。吳春沂指出,目前不肖份子取得資料的方式大致可分為四種:

一、到民眾信箱偷取廣告信件、電話帳單。

二、假借街訪製作問卷方式,騙取個人資料。

三、假冒銀行核對信用卡個人資料或謊稱送贈品讓人上當。

四、金融等機構不肖員工靠販賣名單牟利。

消基會名譽董事長林世華指出台灣中小企業林立而且存續力有限,因此,當這些中小企業受到環境變遷影響而劃上休止符的時候,公司內部所擁有的資料究竟如何處理,實在令人存疑。

如果有人心懷不軌、蓄意蒐集,一般民眾實在防不勝防,唯有在留資料的時候特別留心,才是上上之策。

留資料看2

網路轉寄 資料跟著跑

 曾經有一個網路笑話,圖片中的電子信箱竟然有數千封電子郵件等著主人接收。時常收到垃圾信件的確令人厭惡,更誇張的是某些廣告信件賣的就是郵件名單,其氾濫程度可見一斑。

 一般民眾最常使用的網路功能就是搜尋和收發電子郵件,腦筋動得快的人便想盡辦法利用電子信箱從事各種活動。吳春沂說,除了廣告信之外,電子信箱也經常成為色情、援交廣告的的散發途徑,更惡劣的還藉此散發病毒,造成損害。

 據了解,這些垃圾信件的收集方式不外乎:經由留言版、討論區的作者郵件地址流出、針對有名網域與常見英文名字做組合,亂槍打鳥、一些不肖的網站及為求牟利而藉公務之便販賣會員名單的非法份子販售。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電子郵件無論是感人的故事、有趣的圖片或是尋求協助,都不忘在信末加上「請多多轉寄」一類字眼,收到的人可要多多小心,因為很可能是不肖人士蒐集電子信箱的陷阱。

 吳春沂建議民眾平日就養成使用「密件副本」的好習慣,將收信人的電子信箱隱匿起來,別讓親朋好友的信箱淪為不肖人士的肥肉。

留資料聽 3

辦信用卡 廣告信接著來

 小如發現自己辦完信用卡之後,收到廣告信的機率變高,甚至有保險公司會打電話來招攬生意。國泰銀行襄理梁延丞強調,銀行的確是會寄出一些郵購、DM等廣告給卡友,但是這些代發的廣告一定都會印上銀行的標誌。

 梁延丞進一步指出,這些業務都是由銀行來處理,所以合作廠商根本不會得到任何卡友資料,因此消費者可以放心,此外,如果不願意收到這類型廣告,也可以打電話給銀行業者,請他們不要繼續寄發此類廣告。

 這種透過銀行達到種種廣告的做法是否違法?吳春沂表示,目前大型金融機構大多已經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確是能在客戶同意之下和集團內銀行、保險、證券等子公司交互運用客戶資料。

 民眾在參加金控公司及其各子公司的行銷活動時,不妨多注意申請書及自律規範規定,倘若沒有民眾的書面同意,這些資料應該受到嚴格保護。

防人之心不可無

越謹慎 越有保障

 個人資料外流有多危險?別以為只是收到廣告信那麼簡單!除了可能被詐騙集團盯上之外,一些偽造信用卡、冒用人頭也是因為個人資料被不肖份子取得才會惹禍上身。

 究竟怎麼做才能保護自己呢?

台北市刑警大隊四組組長吳春沂提出兩個解決的方法:

一、 無論在何時、何地要填寫個人資料以前,一定要審慎小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俗語說:小心駛得萬年船,簽署金融契約之前,更應該詳細閱讀合約內容。如果個人資料已經不幸被流出,那麼馬上聯繫相關單位更改契約內容,才能保障自己的權益。

二、 悠遊於網路世界時同樣要注意不要隨便洩露自己的真實姓名、電話、地址、身分證統一編號,收到來路不名的信件不要輕易轉寄,如果真要轉寄,也別忘了把受信人的電子郵件位置用「密件副本」好好藏起來,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官方求職網不設防 勞委會:誤會一場
寵物狗兩年內由全黑變純白 主人解釋原因
男子與擁有驚人嗓音的鸚鵡二重唱 走紅網絡
飛行員救出被遺棄在機場的熊崽 建特殊友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