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預期有超過十萬人上街反23條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6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特稿)七月一日是香港主權轉移六週年紀念,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特地來港參加慶祝活動。不過,一日更令人關注的一件事,是民主派預訂於下午發起的反對政府就基本法第二十三條進行立法的遊行。

有人認為,這次遊行已不單純是立法的爭議,而是演變成為一次民怨的集體爆發,由民主派帶頭挑戰政府以及支持政府的力量;社會上藉著對二十三條立法的爭議,表面上形成支持與反對兩大派系,壁壘分明,實際上其情況仿似香港主權轉移前一樣,支持和反對香港實行更大民主自由的力量的另一次較勁。

從一個多月前發起這項遊行開始,包括民主黨、前線、民間人權陣線、大律師公會及個別知名人士如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就卯足全勁,透過各種方式及公開場合呼籲民眾今天上街。

一位帶著六歲女兒的媽媽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女兒信奉天主教,所以,她會響應主教號召,參加遊行。

在遊行前最後一天,被籠統稱為民主派的上述組織,仍然作最後衝刺,遊說民眾上街。

據報導,在香港島東區,昨天甚至有人以選舉時才會採用的策略|上樓挨家敲門|呼籲群眾參與遊行,聲稱「今天不遊行,以後二十三條立法後,就再沒有機會了」。

昨天一位女士在電台「叩應」節目上說,她的丈夫先前曾當義工,這兩天就接獲電話,被勸說以義工身分參加遊行。

鼓吹這次遊行的蘋果日報,連續兩天在頭版刊登相關訊息。儘管最近兩天香港各大中英報章都以到訪的溫家寶為頭條新聞,但該報特立獨行,以遊行「取代」溫家寶,且標題相當聳動,昨天是「港人同心反 23 條,歷史就在明天」;今天是「走上街頭,不見不散」,副標題則是「 23 條禍港 + 六年苦日子 = 不要董建華」。其言詞的激昂和煽惑,讓人看來像一份政治性刊物居多。

有人認為,從上述點點滴滴的事件來看,這次民主派顯然已動員香港市民,爭取更多人上街。而他們發起遊行的論據已不單是二十三條的爭議,還包括其他不滿誘因。

另一邊,特別行政區政府對這次遊行也顯得憂心忡忡。警方由於擔心人數過多可能會引起混亂,早已與主辦單位聯絡,要求對方派遣更多糾察人員協助維持人群,警方本身也已準備了足夠人手維持秩序。

特區政府官員包括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和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都表示,政府尊重港人的表達自由,但希望並相信遊行將會是和平的。

部分官員甚至認為今午參加遊行的市民,許多都不了解這次爭議所在。他們前往立法,只是附和號召,表達對政府施政不滿。

支持二十三條立法的政黨如自由黨則呼籲群眾冷靜,先行深入了解政府就二十三條所制訂的「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草案」的內容,才決定是否參與遊行。

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自由黨主席田北俊一日在報章刊登專文,提出各種理由來打動民眾取消參與遊行的念頭。他指出,國安條例比過往港英政府時代的相關法令更加寬鬆,又聲稱這次遊行已由原先的反二十三條,變為一次連帶表達對政府近年某些施政不滿的集會。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雖然市民對二十三條立法的諮詢過程有些意見,但原則上是支持立法來保障國家安全的。而發起遊行的團體就鼓動一些對政府施政不滿的市民參與,包括負資產人士、爭取「居港權」人士和失業人士,使得整個遊行的目的變質。

支持立法的團體和個別人士,近幾天來也紛紛在報章刊登廣告支持,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支持立法,又批評民主派藉機「煽動」群眾的不滿情緒。

一些政治分析家認為,姑勿論這次參與遊行的市民有多少人明白二十三條的爭議,但預期這將會是香港主權轉移以來最龐大的一次遊行,即使背後有政黨慫恿,甚或誤導,但市民願意附和,也反映出他們內心對某些問題有所不滿;二十三條爭議是一個藥引,把民眾的不滿情緒一次釋放出來。

他們警告說,當前香港社會愈來愈分化,部分人士的行動也愈來愈激烈,情況是令人憂慮的。

也有分析家認為,民眾不滿是因為經濟差所導致,只要經濟好轉,失業率下降,樓價回升,社會的怨氣就會減少。昨天公布的一項調查就顯示,百分之七十的民眾最關注的題目是經濟,經濟的好壞,與社會穩定和市民怨氣有一定的因果關係。但不管怎樣,由董建華所率領的特區政府,即將要面對一次相當規模的民怨大爆發,這股民怨爆發過後是否會就此平息,以及特區政府如何處理和疏導,將會是政府的一次嚴峻考驗。

相關新聞
Saga:我看香港政府就基本法23條重新立法
魏京生:支援香港 也是支援我們自己
23條是「反革命罪」翻版 澳洲墨爾本集會反對
香港老中青齊聲反對23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