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预期有超过十万人上街反23条

人气 5
标签:

【大纪元6月3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张谦香港特稿)七月一日是香港主权转移六周年纪念,中国大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特地来港参加庆祝活动。不过,一日更令人关注的一件事,是民主派预订于下午发起的反对政府就基本法第二十三条进行立法的游行。

有人认为,这次游行已不单纯是立法的争议,而是演变成为一次民怨的集体爆发,由民主派带头挑战政府以及支持政府的力量;社会上借着对二十三条立法的争议,表面上形成支持与反对两大派系,壁垒分明,实际上其情况仿似香港主权转移前一样,支持和反对香港实行更大民主自由的力量的另一次较劲。

从一个多月前发起这项游行开始,包括民主党、前线、民间人权阵线、大律师公会及个别知名人士如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陈日君,就铆足全劲,透过各种方式及公开场合呼吁民众今天上街。

一位带着六岁女儿的妈妈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时说,女儿信奉天主教,所以,她会响应主教号召,参加游行。

在游行前最后一天,被笼统称为民主派的上述组织,仍然作最后冲刺,游说民众上街。

据报导,在香港岛东区,昨天甚至有人以选举时才会采用的策略|上楼挨家敲门|呼吁群众参与游行,声称“今天不游行,以后二十三条立法后,就再没有机会了”。

昨天一位女士在电台“叩应”节目上说,她的丈夫先前曾当义工,这两天就接获电话,被劝说以义工身份参加游行。

鼓吹这次游行的苹果日报,连续两天在头版刊登相关讯息。尽管最近两天香港各大中英报章都以到访的温家宝为头条新闻,但该报特立独行,以游行“取代”温家宝,且标题相当耸动,昨天是“港人同心反 23 条,历史就在明天”;今天是“走上街头,不见不散”,副标题则是“ 23 条祸港 + 六年苦日子 = 不要董建华”。其言词的激昂和煽惑,让人看来像一份政治性刊物居多。

有人认为,从上述点点滴滴的事件来看,这次民主派显然已动员香港市民,争取更多人上街。而他们发起游行的论据已不单是二十三条的争议,还包括其他不满诱因。

另一边,特别行政区政府对这次游行也显得忧心忡忡。警方由于担心人数过多可能会引起混乱,早已与主办单位联络,要求对方派遣更多纠察人员协助维持人群,警方本身也已准备了足够人手维持秩序。

特区政府官员包括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和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都表示,政府尊重港人的表达自由,但希望并相信游行将会是和平的。

部分官员甚至认为今午参加游行的市民,许多都不了解这次争议所在。他们前往立法,只是附和号召,表达对政府施政不满。

支持二十三条立法的政党如自由党则呼吁群众冷静,先行深入了解政府就二十三条所制订的“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的内容,才决定是否参与游行。

身兼行政会议成员的自由党主席田北俊一日在报章刊登专文,提出各种理由来打动民众取消参与游行的念头。他指出,国安条例比过往港英政府时代的相关法令更加宽松,又声称这次游行已由原先的反二十三条,变为一次连带表达对政府近年某些施政不满的集会。

教育评议会副主席何汉权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虽然市民对二十三条立法的咨询过程有些意见,但原则上是支持立法来保障国家安全的。而发起游行的团体就鼓动一些对政府施政不满的市民参与,包括负资产人士、争取“居港权”人士和失业人士,使得整个游行的目的变质。

支持立法的团体和个别人士,近几天来也纷纷在报章刊登广告支持,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支持立法,又批评民主派借机“煽动”群众的不满情绪。

一些政治分析家认为,姑勿论这次参与游行的市民有多少人明白二十三条的争议,但预期这将会是香港主权转移以来最庞大的一次游行,即使背后有政党怂恿,甚或误导,但市民愿意附和,也反映出他们内心对某些问题有所不满;二十三条争议是一个药引,把民众的不满情绪一次释放出来。

他们警告说,当前香港社会愈来愈分化,部分人士的行动也愈来愈激烈,情况是令人忧虑的。

也有分析家认为,民众不满是因为经济差所导致,只要经济好转,失业率下降,楼价回升,社会的怨气就会减少。昨天公布的一项调查就显示,百分之七十的民众最关注的题目是经济,经济的好坏,与社会稳定和市民怨气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不管怎样,由董建华所率领的特区政府,即将要面对一次相当规模的民怨大爆发,这股民怨爆发过后是否会就此平息,以及特区政府如何处理和疏导,将会是政府的一次严峻考验。

相关新闻
Saga:我看香港政府就基本法23条重新立法
魏京生:支援香港 也是支援我们自己
23条是“反革命罪”翻版 澳洲墨尔本集会反对
香港老中青齐声反对23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