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猴子變成人?

對進化論的省思
任欣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2日訊】如果一個理論是正確的,不管從那個角度出發,都應該沒有矛盾之處,且可用不同方面的證明互為補充。相對論的證明和基因是DNA分子的證明就是如此。而進化論卻相反:各個例證之間有著根本的對立,分歧之大是絕無僅有的。

古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舉了一個很具體的例子:「布林頓在1890年的研究指出:按進化論講,黑人是低等的,因為他們保留著幼年的特徵;但是博克在1926年的研究中說:黑人是低等的,因為(和白人比起來)他們保留太少幼年的特徵。」為什麼互相矛盾的論據會支持同樣的觀點呢?因為他們在為一種錯誤的信仰找根據,而不是根據事實得出科學的結論。這裡暴露出的正是進化論問題。

按理,生物從低等到高等,基因突變發生的速度會越來越慢,突變個體的自然存活能力越來越低,因此進化速度就會越來越慢;而進化論領域公認:從地質歷史上看,新生物出現的速度越來越快,呈現明顯的加速進化趨勢。

化石向我們展示了歷史上的周期性災變,但「進化時間表」則掩蓋住大量的反面事例。

例如在進化時間表裡面,非洲直立人於距今150萬年前出現。然而在350萬年前的地層中,肯亞Kanapoi卻挖掘出現代人的上臂肱骨化石,阿根廷Monte Hermoso也證實發現350萬年前的燧石(打火石)、人工雕刻過的骨頭化石及壁爐。

進化時間表是在化石資料很有限的情況下,為了佐證進化論而編著的,本身錯誤很多,如鳥類出現的時間,是根據真實性仍有待商榷的始祖鳥推算出來的。隨著化石出土得越來越多,大量與進化論相悖的事例不斷出現,但是因為進化時間表與進化論已深植人心,這些發現就被壓制住了。

另外,無數的實踐證明:品種的變化和新物種的產生是兩回事。

達爾文把一個物種內部的變化延伸到所有生物物種的進化,比如「狗可以培養出許多品種,那麼猴子也能這樣進化成人」。這種推測本身就大有問題:實驗的結果都在否定達爾文的這個猜想。育種專家大都知道,一個物種的變化範圍是有限的。最終,培育出來的品種不是不育,就是又變回原來的親本。

(整理自明慧網《進化論,一個錯誤的信仰》)──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關在實驗室籠子裏的小猴子,雖然會在饑餓的時候爬到凉冰冰的金屬猴子身上吮奶(類比乳頭),但在其他時候,小猴子都爬到另一隻毛茸玩具猴子的身上,依偎在它的懷裏。猴子尚且如此,人類更不必說。
  • 位于南美洲秘魯的納茲卡古文明(nazca culture)以其平原巨畫之謎而聞名于世,許多巨像圖案,像飛鳥、猴子、蜘蛛、植物都極其巨大而不可思議。但是,更令人惊奇的是在當地發掘的墓穴中,曾發現過許多惊人且無法解釋的工藝品,而這些工藝品其年代早已不可考了。
  • BBC記者沃特森8月7日發自華盛頓,一些美國政府的科學家說,他們已經研制出一種疫苗,這種疫苗可以使猴子對致命的伊波拉病毒有免疫力。
  • 大學生,尤其是應屆畢業生,經常聽到的一條職業建議是「追隨你的興趣」。鼓舞士氣的演講、畢業演說和勵志書籍中都充斥著這條信息。受到喬布斯(Steve Jobs)、蓋茨(Bill Gates)和凱瑞(Jim Carrey)等有影響力的人物的鼓勵,我們情不自禁地想效仿他們。
  • 人們曾普遍認為,如果學生能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策略,他們的學習將更有效率,也更有效果。從20世紀80年代起,量身定製學習方式開始流行。亨尼(Honey)和蒙福特(Mumford)等理論家創建了調查問卷,來幫助成人學習者確定他們的學習類型的。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