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伯玉知非

一鬥
font print 人氣: 112
【字號】    
   標籤: tags:

蘧伯玉是春秋時衛國人。

有一次,蘧伯玉派人到魯國來看望自己的朋友孔子。孔子請來人坐,問他:“伯玉還好嗎?”那人說:“伯玉想減少自己的過錯,卻做不到。”那人走後。孔子說:“伯玉派了個很稱職的人來。”

蘧伯玉謙虛謹慎,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淮南子》上說:“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伯玉知非” 比喻知道以前不對。

(出自《論語》和《淮南子》)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他有一個家臣名叫周捨,喜歡直言進諫。周捨死後,簡子每次聽朝,總是不怎麼開心,大夫們請罪。簡子說:“不是你們的過錯。我聽說一千隻羊的皮毛還不如一隻狐貍腋下的皮值錢。諸位大夫上朝,我只聽見一大片唯唯喏喏的回答,再也聽不見像周捨那樣的諤諤直言,我因此而傷心。”
  • 年輕時,唐伯虎無所事事,和人縱酒遊樂,經過好朋友的規勸,於是唐伯虎祝閉門苦讀,經年累月。16歲時唐伯虎參加秀才考試,中了第一名案首。29歲到南京參加鄉試,高中解元(第一名)。
  • “擲地有聲”比喻文章文辭優美,語言鏗鏘有力。
  • “一動不如一靜”指沒有把握或無益的事,還是不做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我想站起來,馬上中止這琴聲,因為我已經無法控制我自己,我的衣服已經被淚水打濕。穎師啊,你的技藝確實高超,可是請不要把冰炭放進我的心裏啊!
  • “鐘鳴漏盡”指深夜。也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
  • 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那人就會說:‘喔喔,你說的這些我早就知道了!’‘喔喔’的聲音和臉色就會把別人拒絕在千里之外。有志之士在千里之外停滯不前,而那些阿諛奉承的人就會到來
  • 雞一叫便起床,孜孜不倦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雞一叫便起床,孜孜不倦求利的人,是跖(人名,春秋時的大盜)一類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有甚麼區別嗎?──沒有別的,只是利和善的不同罷了。
  • “牧豕聽經” 一面放豬,一面聽講。比喻求學努力。
  • 遠公拿起經書登上座位,或背或誦,聲音洪亮暢達,言詞神色極為懇切。他的那些高足之徒,個個都肅然增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