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李棠華雜技團 少主涉毒

人氣: 34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吳岳修╱台北報導〕曾經風靡國內外享譽一時的「李棠華雜耍技藝團」,李棠華的兒子兼現任團長李正森,昨天因持有毒品遭台北市警方逮捕;李正森一再辯稱毒品是朋友遺留,但又坦承因一時好奇曾「試吃」,警方採集李正森的尿液檢體送驗後,依毒品罪嫌移送台北地檢署,經檢察官複訊後以三萬元交保。

 警方在李正森(四十六歲,有詐欺前科)住處搜索發現一塊匾額,寫著「情義行四海,倫理續海業」十個大字;警方判斷,這個匾額可能有代表四海幫「海業堂」的意思,懷疑李正森可能與「海業堂」關係密切,但李正森否認加入幫派更非堂主,僅稱匾額是好友陳永和生前所贈。

 李正森向警方透露,他會結識「大寶」陳永和,是因技藝團多次演出後,對方卻藉故拒付表演費,他經由朋友介紹認識陳永和,由陳永和出面,通常很快就能拿到表演費,久而久之,兩人就成為好朋友,他自然間接結識不少四海幫人士。

 刑事警察局昨天持台北地方法院搜索票,赴台北市龍江街查緝槍毒,破門攻堅後當場逮捕李正森,同時在屋內搜出安非他命毒品及玻璃球吸食器具一組,全案轉移松山分局中崙派出所偵查。

 警方為李正森製作筆錄時,意外發現其身分證件背後父親欄上登載為「李棠華」,在民國六十年代,「李棠華」這三個字與雜耍技藝劃上等號,中年以上族群幾乎無人不知,員警一時好奇隨口詢問,想不到李正森告訴員警,李棠華就是他父親,早將「李棠華技藝團」團主一職交棒給他,令員警驚訝不已。

 由於李棠華名氣太過響亮,消息傳開,大批媒體蜂擁而至採訪,李正森不斷強調所涉案件純屬個人行為,與父親及技藝團無關,並指稱毒品是日前朋友來家裡打牌後遺留,他只有幾天前在朋友慫恿下試吃「一口」,絕未染毒癮。

李棠華 曾是雜記團代名詞

記者趙靜瑜╱特稿

 李棠華已八十四歲,人在台北,昨天接到記者電話時,精神不錯,獲知兒子李正森因涉吸毒而被捕,老人家說「違反國法,該抓去關」。

 李棠華說,早年雜技風光極了,各種感謝狀、錦旗掛得全家都是,如今只堪回味;他現在台灣、上海兩邊住,偶爾也到美國、加拿大的女兒家居住,生活早歸平淡。

 李棠華雜耍技藝團,曾是許多中年人的共同記憶,在國民黨政府渡海來台避禍的早期歲月,團員的身手表演,使物質艱困時代的人民,滿足了精神上的歡娛。

 李棠華出生湖南益陽,祖居漢口,家族是當時漢口的遊樂場「漢口新市場」的大股東,八歲時因為好玩,拜在潘玉喜名下學藝,潘家八兄妹是長江一帶最有名的雜技好手,自此之後李棠華便未離開技藝界。

 潘玉喜後來帶著這個唯一的徒弟遊歷,足跡踏遍南美洲、紐西蘭、澳洲、菲律賓。

 民國卅四年冬天,李棠華出道,邀集潘家名下的師兄弟,在上海與師門打起對台;當時,他主持的棠華技術團、少壯技術團,在上海市十三家夜總會紅極一時,直到卅八年五月共產黨攻克上海,他才帶十六人來台,並在台灣各地、海外駐演,聲名首屈一指。

 李棠華三字,曾是台灣「雜耍團」、「綜藝團」的代名詞,民國五、六十年代經常對外代表國家出訪;但隨著娛樂事業發達進步,雜技風光不再,李棠華雜技團在民國七十九年併入復興劇校,此後依賴教育體系來延續雜技的香火,當年興盛漸成消逝風華。

 相對於李氏中國雜技沒落,源起於加拿大的「太陽馬戲團」卻走紅全球,各地邀約應接不暇,同時開枝散葉,在世界各地創設子團;兩相對照,強烈對比。太陽馬戲團表演內容,其實不乏類似中國雜耍之類的各國雜技,但它為何成功,值得深思;這是因為它融合藝術,創新表演形式,擅用商業模式操作節目及市場,從而豐富了雜耍的生命,使它轉型成為成熟而重要的馬戲藝術。

 在太陽馬戲團的藝術監督之下,傳統馬戲重獲新生,加上華麗的服裝、夢幻的場景佈置與魔幻的曲目,令人目瞪口呆;近年,東方如中國的雜技人才紛紛加入,經由藝術包裝,提升了品味,增添可看性,令人回味。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