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危害,無處不在

人氣 19
標籤:

【大紀元3月31日訊】(大紀元時報記者楊威宇/特稿)許多生態學家認為,沒有人為干擾的原始森林應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模式:干擾越少,生態越穩定。但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告訴我們,即使是杳無人煙的亞馬遜雨林也飽受工業污染之苦。

史密森熱帶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現,生長快速的樹種,在高濃度二氧化碳的滋養下長得更旺盛了,使原始雨林的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相較之下,生長緩慢的樹種則因失去競爭優勢而迅速消失。

研究團隊觀察樹木的生長情況長達二十年,原本是要把杳無人煙的十八處雨林當成控制組,以對照人為干擾對森林的影響。但卻發現,控制組也無法受控制,樹種一樣迅速在變動,其中以大戟科植物密度銳減35%,玉蕊科植物增加9.8%變動最大。

研究團隊發現二氧化碳是罪魁禍首。自工業革命開始之後,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而二氧化碳又是快速生長的樹種所必須要的氣體,因此它們把握了先機,開始在雨林裡稱霸。

而稍早的一篇研究報告也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溫室效應促使雨林快速生長的同時,雨林會吐出更多的二氧化碳,而不是消耗更多的二氧化碳。這令期望生長旺盛的雨林能降低二氧化碳量的科學家跌破眼鏡,沒想到生長旺盛的雨林和溫室效應形成了惡性循環!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是當今溫室效應氣體的最大製造國,而中國是製造溫室效應氣體量成長最快的國家。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能源消耗急遽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與日遽增。國際能源組織推算,未來的三十年間,中國所增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等於其它所有工業國家的總和。

中國目前耗用能源的速度成長驚人,最糟糕的是,許多電力的供應來自火力發電廠,而這些發電廠多以燃煤發電,並非廢氣排放量較少的天然氣或石油。

中國是全球煤碳耗用最大國家,國內生產的煤炭尚不敷使用,還自澳洲進口大量煤炭。雖然官方的統計顯示,中國近年來關閉了四千七百處規模小、危險高、經濟價值低的礦坑,以及廢氣排放量大的小型火力發電廠,但實際查訪後,發現這些高污染的礦坑和發電廠仍在運作,根本沒有將實情上報。

中國大量依賴燃煤發電的情況,在三峽大壩發電後雖然得到改善,不過國際能源組織警告說,這些發電計劃僅能應付二○○七年之前的耗電所需。

英國觀察家報曾於二月廿二日報導,美國國防部機密報告指出「未來二十年的氣候變遷可能導致全球大災難,造成各種天然災害及百千萬人死亡」。雖然「京都議定書」明訂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總量,但中國並不願意簽署這份文件,因一旦簽署這份文件,必然要限制交通、經濟及工業發展,基於「一切以經濟成長為重點」,當然不願意簽署。

科技隨著人性發展,但人性中包含著自私與短視。科技創造出便利的生活、也在提升著生活的品質,但同時也擴張了人類的私慾,造成無法彌補的代價。這樣的代價,我們是否有能力承擔?是否真的值得我們追求?──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就業欠佳及恐怖威脅再起 全球股市陷低潮
台灣高中職網頁設計大賽  台南高工奪冠
華衛二號定四月中自加州發射升空
優格加奈米鈣、山藥 強調更健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