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王敬之:迷思

王敬之

標籤:

【大紀元9月6日訊】原本一清二楚的事,涉及中華就糊塗起來,諸如什麼一國二國之爭啦,某地人算不算中國人啦,等等,莫怪洋人目瞪口呆,華人也自昏頭腦脹。其根本原因倒不是有什麼人存心要叛國或賣國或竊國。實在是因為經過百年衰敗的華人,基本概念都陷入了混亂;尤其在飽受運動折磨的本土大陸,方向迷失更甚。如果不先把方向找回來,不必侈談撥亂返正;愈撥愈亂,愈返愈不正。

不光是無知的人民大眾,即使飽學之士也開口閉口掛著一句仿佛煞有介事的套話“中國有幾千年封建專制的沉重負擔”,這句話,文從句順,但沒有一個字符合客觀實際。封建,作為一種制度,中華大地上幾千年前就已不存在了,自從秦始皇實行郡縣制,分封諸侯早成史跡,能構成經濟形態的領地莊園也就不成其為現實。此所以當共產黨進行全民階級教育之時,大張旗鼓在四川搞出一個轟動全國的“地主莊園展覽館”,未久即已露餡,其中內容全是假的,人是李代桃殭,物是實地杜撰。栩栩如生,歸功于雕刻家的高超;有情有節,仰賴于寫作者的構思。後人不應責怪這些能幹的妙手空空兒的藝文創作,罪魁禍首是那欺人蒙世的唯物主義和勞命傷財的愚民政策。

愚民政策的後果,不僅在于長期的動亂不息,還在于持續至今的觀念不清,思想迷糊。時下種種迷思之中,最大的迷思就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民主”。報上稿件幾乎無民主不成文,人們日常談話也幾乎民主不離口。各種牌號的國名和各種旗號的黨派全都標榜民主,但是老百姓幾曾享受到一絲一毫的民主?最為吊詭的是:有一個島嶼上實行了曠古未有的全民投票,這是值得一唱三歎的真民主,而怪的是那許許多多當了真主人的民卻又爭先恐後擁入那最不民主的大陸去找財發!你道怪也不怪?史官詠曰:自由誠可貴,民主價更高,若為發財故,兩者皆可拋!

關鍵在于人們愛唱民主、愛聽民主,而民主究為何物實未搞清楚。民主歸根結底是一種生活方式,屬於一種精神境界,而不單純是政治制度。一大誤解就是:世襲君主必屬專制,群眾擁護的政治領導人纔屬民主政體。要破此誤解,只需看看上個世紀的希特勒、斯大林、毛澤東這些專制大魔頭,沒有一個是帝王呀,有的還是經過裝模作樣的選舉的呢;而大英帝國倒確屬民主體制,約旦那年輕國王也已大力推動國會選舉,還有,沙烏地阿拉伯將在今年十一月首次實行全國性選舉,又提供了一個新證,君主和民主並非截然矛盾。

所以統治者的銜頭是什麼,稱皇帝或總統或主席或者什麼長,都無所謂,只要不是一人或一黨的天下,就行了。國家經由分權管理,職有專司,就會出現太平盛世。由此言之,中國在千年帝制下,老百姓享受的民主之福,真比在辛亥之後這百年來的各種牌號的公僕服務下,多得多。中華傳統雖然不講一人一票,不講三權分立,但由於植基父子君臣的倫理,取鑑五行生剋的哲理,一切文物制度都講求對稱平衡,自然就包涵著民主分治人權自由等精神。皇帝也得接受宗法制度和官僚體制的掣肘,最明顯的是設置御史這一官職來監督皇帝,可惜此制度不是經常有效。歷朝歷代與某姓某族共治天下的史實,史不絕書。直到晚清,正由於實權並不全操滿族之手,而是前後由曾左李以及袁世凱等或為賢人或為不肖分別掌大權,遂使微弱的國脈遷延不絕。即使在那風雨飄渺中,百姓生活也遠比清亡之後向公僕討飯吃舒服得多。近百年來對“皇上”懷念和追慕不已的,並不全是遺老遺少,很多只是在公僕治下走投無路的升斗小民而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欄】王敬之:長幼失序老少同欺
【專欄】王敬之:歷史引伸的教訓
【專欄】王敬之:檢舉惹來無妄災
【專欄】王敬之:大言不慚:‘反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