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信用缺失是中國經濟的一個毒瘤

胡少江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1月5日訊】爲了解決中國企業沒有信用的問題,不久前全國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和國務院法制辦起草了一份《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總體方案》,據說這個方案的草稿已經上報國務院辦公廳,正在徵求各方意見。

中國企業沒有信用已經是一個路人皆知的現象。表現之一爲企業之間相互拖欠債務。通常是銷售商占壓中間商的資金;中間商占壓生産商的資金;生産商再占壓原材料廠商的資金。整個社會形成了一個斬不斷、理還亂的惡性債務網。上個世界九十年代,中央政府曾經專門成立過解決企業之間三角債的領導小組,由總理親自負責限期解決這一問題。最後的結果是,舊問題不了了之,新問題愈演愈烈。據中國媒體公佈的一份調查,百分之七十一的中國企業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債務網,企業平均拖欠債務的時間爲一百二十多天。

企業沒有信用的另一個突出表現是銀行的壞賬高企不下。企業借了銀行的錢不還。還不起的當然也就無法還;還得起的企業也不還,甚至是從借的時候開始就從來沒有打算過要還。銀行是連接社會資金與企業運營的一個仲介,銀行壞賬高企不下是企業信用危機發展成爲社會信用危機的一個重要標誌。

當然,中國企業的信用危機絕不僅僅表現爲上述兩種現象。管理層欺騙投資者,大股東欺騙小股東,老闆欺騙雇員,企業欺騙顧客,等等。偏來騙去,能騙者如魚得水,厚道者血本無歸。整個商場活脫脫一個爾虞我詐的戰場,真正應驗了那句“無商不奸”的老話。

企業缺失信用本來是舊時代的商場現象。在交通落後、資訊不暢的情況下,不講信用常常有可能獲取暴利;一旦敗露,其付出的成本卻很低。中國企業普遍缺乏信用,正說明中國還沒有走向現代經濟。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時代,不革除不講信用的惡習,中國企業將很難在國際市場具有持久的競爭力。

沒有信用就沒有競爭力,其中的道理並不難理解。企業之間做買賣,或者是企業與顧客交往,彼此需要瞭解對方。在一個講信用的年代,大多數企業都講信用,人們花在瞭解對方信用上的費用相對就比較低。否則,處處防範,資訊成本將會成倍上漲。同時,由於缺乏彼此的信任感,在計算成本的時候,不可預見的風險成本必然加大,這也使得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沒有信用也會加大企業融資的成本,甚至使得融資成爲不可能,這樣也就會失去許多的發展機會。

中國企業爲什麽普遍不講信用?這與整個社會大環境有密切的關係。首先是法律環境。對不講信用的企業缺乏嚴格的法律制裁,使得不講信用者的欺騙成本很低。這種環境提高了不講信用者的欺騙動機。人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中國企業在國內不講信用,到國外後卻少有賴賬的現象發生。真可謂“南橘北枳”。這主要是因爲發達國家的法律制度比較完善的緣故。

中國企業不講信用還有許多經濟制度安排上的原因。例如,國有企業借了銀行的錢不還,這是因爲他們本是“經濟同體”。同屬國有,它們之間的關係如同左口袋與右口袋的關係。又如,各級政府對經濟活動的乾預使得企業認爲,與其老老實實地下苦功夫改善經營、提高效益、就求信用,還不如行賄收買那些手握大權的政府官員。只要他們一句話,合同可以到手,欠款可以購銷。還有,沒有資訊流通的自由,消費者無法獲取真實的資訊,於是那些不講信用的企業便可以肆無忌憚地大行騙道了。

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一個全面的社會、經濟、法律、政治工程。前面提到的信用資訊的公開,法律制度的健全等等都是這個系統工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是,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大背景,那就是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和政治環境。所謂的信用,說到底是以誠實爲基礎的。如果整個社會是欺騙者橫行其道,誠實者舉步維艱的末世亂場,單單要求企業講信用,豈有成功的道理?放眼今日之中國,當政者謊話連篇,立法者曲意奉承、執法者貪婪無厭。這個大環境不改變,單單靠幾紙法律條文,要想建立起一個講信用的現代經濟制度恐怕是沒有什麽希望的。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胡少江:中國政府容忍街頭抗日示威的背後
胡少江:投資膨脹是中國過渡經濟的一個絕症
六四鎮壓是中國不平衡發展的源頭
跨國公司靠損害中國人民的言論自由獲得利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