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信用體系 中國信貸消費市場難以發展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2月13日訊】 (亞洲時報 撰文/洪肇輝 ) 信貸消費其實就是消費信心的最大體現,因為這是負責消費,表現出消費者對自己未來的還款能力的自信,也就是對未來收入預期的足夠信心。信用卡就是這信貸消費市場的載體,它所表現出的市場規模,更切切地說是它的簽帳額體現了當地信貸消費市場的規模、消費信心、消費行為的最直接表現。目前,中國的信用卡市場發展裹足不前,同時又出現欺詐消費、惡意透支,這不僅是因為中國人的傳統消費觀,還揭露出人們對自己未來的缺乏信心和個人信用體系的缺乏。

信貸消費抑或欺詐消費

國際上的一些信用卡發卡機構如VISA均會在其發卡的地方如中國市場進行定期的市場調研,以瞭解當地消費者的消費傾向、消費習慣、收入與支出趨勢和結構,以便開發適合不同消費群體需要的信用卡種類,和更準確地掌握消費者的消費興趣。所以,他們的信用卡品種往往能滲透到不同階層的消費群體,而且能有一定的簽帳額,以及較少“睡眠卡”。但反觀國內,情況卻相反,這除了是因為國內信用卡均為銀行發行為主,各銀行各自行為,市場競爭激烈,各走各路很不規範外,沒有系統的市場調研,以掌握消費者的收入與支出和消費習慣,只懂得沉醉在所謂的發卡規模,什麼發卡多少“百萬張”口號。只懂發卡,不顧發卡後是否會有消費簽帳,結果因為對消費群體的不瞭解和市場定位的錯誤,造成發卡量巨大,但“睡眠卡”量更巨大。原來是銀行高利潤的個人信貸產品,卻變成利潤極低而且還要蒙受欺詐消費的壞帳風險。

由於缺乏個人信用體系,銀行各自為政,各自的個人信貸資料不能共享,使得有心欺詐信貸消費、惡意透支的行為容易得逞。這些不懷好意的人的欺詐行為更能在不同銀行重施故技,個人征信體系的缺失,已為信用卡的發展帶來極大的系統風險。最近社科院的一份有關信用卡發展的研究報告《電子支付與中國經濟》,指出現有2億元(人民幣•下同)信用卡透支餘額中,一半以上屬於1995年以前形成的惡意透支,相當一部份發卡銀行的惡意透支比例己經達到90%。這份報告頓時令我們想起2000年的韓國信用卡危機是否會在中國爆發,對正處於改革進行中的中國銀行業又會帶來多少壞帳要剝離,國家財政又要為銀行改革投入多少的“妝扮費”。

這筆錢,筆者不敢估計,也無法計算,或許相關統計數據能給我們一些猜想。根據人民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9月,全國金融機構的個人消費信貸為21459.18億元,佔整個信貸總額的10.57%,信用卡消費貸款佔整個個人消費信貸估計不超過5%,但沒有真確數據,所以,無法計算。即使從總量上來說不大,但已足以對信用卡業的發展帶來極其嚴重又深遠的影響。個人信用制度的缺失,使得銀行不得不大量核銷信用卡壞帳,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與共用乃信用卡業發展的前提,如此背道而馳必須立刻糾正,信用卡業的發展才能健康有序,為銀行帶來利潤而非壞帳,為內需帶來助推力而非破壞力。

信用體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現時國內發卡之濫令人無法相信,各銀行為求搶進市場,對信用卡申請者所提供的個人資料基本上只收不查,只管把卡發出去,完成領導的目標。才使信用卡仲介公司的騙取行為得逞,這就是所謂的信用卡“黑仲介”,他們通過偽造申請人資料,包裝出全套的個人資信證明,什麼房證、車證、薪水單、甚至稅單都一一俱全。然後他們到銀行騙取銀行卡,為申請人大量提現金後,收取大額手續費。就是因為銀行在信用卡申請流程中的缺失和征信體系的缺乏,這些“黑仲介”才能這麼容易地混過去。

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雖然在銀聯和人民銀行的努力下己初具規模,但各銀行似乎也不太願意公開自家的內部資料,造成個人信用體系建立緩慢、共用度低。不想公開內部資料,為了是防阻對手的競爭,但結果卻是互相擴大風險,把危機掩蓋得越來越大,同時,在沒有全面真實的申請人資料作為瞭解、評估發卡時,也無法瞭解申請者的消費能力和習慣,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服務,結果也阻礙了信用卡業的發展。

本文作者為CEIC Data 中國數據庫主管(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重量級外資研判美國將再加息一點二五厘
經濟學家:香港房價見頂
台灣人透支消費 卡債跳升逾3成
組圖:洛佩茲攜夫亮相 細腰打破懷孕傳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