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陳博志:製造業若外移 國際收支減少2.5兆元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2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台北二十一日電)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今天表示,台灣目前許多政策討論未從大方向檢視,例如許多人認為應重視研發行銷而放任製造業外移,他表示,若台灣沒有製造業,恐使台灣每年國際收支減少逾新台幣2兆5000億元。

陳博志今天在經濟部工業局主辦的「94年度委辦計畫成果發表會」中,以「我國製造業面對的挑戰與願景」為題專題演講。

陳博志指出,台灣目前最不好的現象是各種政策議題決定好像是在比賽誰口才好、或誰會動用民粹,但卻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例如近期愈來愈多人討論製造業是低價值產業,未來應著重研發與行銷;陳博志說,身為一個高所得國家,確實要注重研發與行銷,但這不代表就不要製造業,相反地,台灣不能沒有製造業。

他說明,先進國家製造業佔經濟比重大多仍近20%,台灣目前約23%,即使有錢國家的經濟體都有20%製造業,台灣憑什麼不要製造業?

他認為,只要製造業產品是由獨特知識創造,便不會受到低工資競爭,可繼續留在高所得國家生產。例如,中國本身有能力製造客機,但為何還要向波音或空中巴士買飛機,就是因為飛機製造業有其獨到知識。

陳博志表示,如果台灣製造業均外移,對社會及經濟將造成更大衝擊。

他指出,目前製造業270多萬勞工中至少有100萬人屬於體力工作者,一旦工廠外移,很難找到其他工作,會造成難以想像的失業問題。陳博志開玩笑的說,難道要訓練這些人到大學教經濟學嗎?

目前台灣出口產品中以製造業為大宗,陳博志推估,若沒有製造業,台灣出口減少、進口增加,每年台灣國際收支減少超過2兆5千億元,即使是許多人看好的服務業,在可預見未來也不可能賺這麼多外匯來彌補。

他指出,金融、運輸及電力等許多為製造服務的產業將因沒有製造業而大幅萎縮,台灣應走的方向是發展具差異化的製造業產品,而不是放任不管理。

評論